白建和:老北京人力车文化的传承人
白建和师傅有一个自己的修车铺子,没有活儿的时候,他就喜欢摆弄摆弄自己的老式自行车,乐在其中。本报记者 和冠欣摄
人物:白建和(个体修车人)
团结湖路一个社区的入口,白建和开着一个修自行车的小铺儿,看上去很不起眼儿。但不少“老古董”自行车时常在这里“出没”,来找他切磋车技的人也很多。凭借对自行车和北京民俗文化的热爱,白建和鼓捣老人力车20多年,通过寻访、考证,复原了一辆黄包车。
有80年历史的“三枪”,历史影像里的“二八大杠”,这些老牌自行车如今很少见到,在收藏市场价格更是看涨。“我家里就有辆老‘三枪’,是爷爷那辈收藏的。”白建和说。
58岁的白建和是满族人,标准的“50后”。爷爷的这辆老“三枪”,让他从小就对自行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记得那时我年龄小,个儿不高,就扶着车梁遛着骑,没事儿也拨弄拨弄车轴和零件,看爷爷修车,渐渐着了迷。”
参加工作时他分在商场,爱车又会修车的手艺便派上了用场。组装、销售和维修自行车的活儿都交给了他,他也从修车的“入门级选手”变成了爱车“痴人”,修车行家。
白建和家里,保留着两辆被擦得锃光瓦亮的老车,还有一辆特别的“成员”十分抢眼——他亲手打造的仿制老北京人力车。仿制时他花了不少力气,找样式,画图纸,淘换车灯、车喇叭。后海和潘家园的自行车市场是白建和常去的地方,那里可以淘到一些稀罕的自行车零配件,一样样找齐再做组装。如今,他收藏的各种车灯、车铃不仅品相完整,而且功能完好。随便拿出一件都有百年历史,当然也就价格不菲。
为了研究考证各种零件的出处,没有太高文化的白建和收集整理了大量关于老爷车的中英文资料,翻看这些资料成了他的一大消遣。除了原汁原味地保留原貌,为符合现代人乘坐的需要,白建和还对人力车进行了适度改造,比如将车灯位置抬高,车灯的外壳用上了黄铜,车座也更换了新材料等。
北京奥运会召开那年,白建和兄弟仨拉起了人力车,拉上年迈的父母游览北京新貌,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的目光。
白建和轻易不会拉车出远门,“毕竟都是老物件儿,还是要精心保养。”听说哪里有展示北京民俗的活动,他和家里人就一人一辆车,或骑或拉着老车赶到现场,宣传老北京的车文化。每回外出时,他还要专门穿上家里传下来的老式衣服,长袖白小褂,外面套个黑色坎肩,黑色的收脚宽裤子,再配上地道的老北京布鞋,头上还戴着一顶黑毡帽,老北京味十足。“坎肩都是老料,家里传下来的,平时都舍不得穿。得注意仪表,别给老北京跌份儿!”白建和说。他连续两年参加复古骑行大会,头一年就拿了个“人车合一”的造型冠军。曾有人找上门,想用一套楼房换他的洋车和一辆三轮车,白建和拒绝了。
现在,他的修车铺时常会有年轻人慕名而来,有的是找他帮忙攒老车,有的是来请教修车的难题。这让白建和很高兴,“老车不光是上一代的记忆,如今也成了流行的文化传承。”
“人力车见证着北京的路、北京的人,见证着北京由古老向现代的转变。”他想让人力车回到前门大街,能和“铛铛车”一起跑上几圈,以填补老北京缺失的市井符号。他的下一个愿望,是复原一辆木制的人力车。“原来那辆车做起来就花了七八年的时间,不过为了把老车文化传下去,我还想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