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将打造海龙大厦“智能硬件创新中心”

对于不少人来说,在电商还未大规模兴起的时代,中关村海龙电子城是购买电脑及电子产品的必去之处。有人认为,是海龙让他们接触到最新的电子产品,切身感受到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也有人在海龙吃亏上当,鄙视地称之为“骗子大本营”。身上贴着太多标签的海龙,不禁让人又爱又恨。在走过17个年头后,海龙已于近日宣布停业,黯然退出历史舞台。海龙没了,连同带走的是一代人的记忆。

现如今

艰难卖货维持生计

海龙电子城门前,往日周末人流如织的场面已不复存在,一张“自7月7日起停止对外营业”的通知,宣布这座走过17年历史的电子卖场走到终点。北京晨报记者昨天走进海龙,发现除二层不足10家商户因合同未到期还在营业外,其余商户均已撤柜搬空。

老于是还在坚守的商户之一。谈起在海龙摸爬滚打的岁月,话语间更多透露出一股无奈。老于叹了口气说,在北京奥运会后,尤其是近几年,海龙越来越不景气。

说到近年来的海龙,老于不禁有些心酸。伴随客流的急速减少,店铺的租金也呈断崖式下跌。5年前,老于店面一年的租金还高达七八十万元,可这几年只需20万元。“那些赚了钱的人,前几年就撤走了,像我们这样留下来的,一年也就挣20万元上下。”老于说,他是拖家带口来北京的,这些钱也就维持个生计。

对于为何还在坚守,老于说,一是合同还未到期,二是还有一些老客户常来找他。“我是真喜欢电子产品,对中关村也有感情,合同到期我打算搬到鼎好接着干。如果有一天鼎好也转型了,我真不知道自己还能干什么了”。

忆往昔

逛卖场奠定职业方向

谈到海龙,30多岁的王先生更多的是美好回忆。“我上学时,同学要说去中关村逛逛,那意思就是要奔海龙。对于喜欢电子产品的80后,海龙就是我们青春的记忆。”

1999年,王先生开始接触电脑,他说当时普通百姓家里电脑算是非常奢侈的家电,“那时我父母每月只有千元左右工资,对于动辄一两万元的电脑,想要买一台简直就是奢求”。

王先生说,上初中时他对电脑特别着迷,可家里买不起,他就只能买电脑杂志看,或者到海龙过过眼瘾。每月,王先生都会定时到学校附近的报摊买当时火热的《大众软件》杂志,在看到有什么新硬件介绍后,趁着周末再去海龙逛逛。“别看当时家里没电脑,可我对新出的硬件门儿清,各种指标参数都能烂记于心。”王先生笑着说。

现在,王先生在一家专业电脑网站担任频道主编,“正是因为逛海龙的那段时间,点燃了我对计算机的热爱,也是在那段时间,我决定了今后的职业方向”。

曾火爆

最有电子气氛的地方

说道海龙曾经的火爆,不管是商户老于,还是顾客王先生都深有感触。一到周末,就是黑压压的人头一片。“2000年初,我到海龙开店,刚来卖MP3这类小件产品,后来又卖过电脑、相机、手机,反正流行什么卖什么。”老于说,那时的海龙光景最好,一直到2008年前也还算繁荣。“到了周末,海龙里黑压压的全是人,电梯上挤得满满的,看着都吓人”。

当年的海龙附近还没通地铁,每次王先生都要坐两小时公交。“只要看见路两边开始有电脑厂商的广告,那就是快到海龙了”。虽然当年北京的电脑城不止海龙一家,但他最钟爱海龙,原因就是海龙太有“氛围”了。“卖场里人头攒动,就没见过哪个摊位前没顾客的。电脑杂志介绍的那些新出的几千元甚至上万元的高端CPU、显卡,在海龙随处可见,柜台里成摞成摞码着”。当年与王先生志趣相投的,还有他的几个同学,他们周末总会三五成群相约一块去海龙。上午逛海龙,中午搓顿饭,王先生说,这样感觉一天过得特别充实。

北京晨报     2016/07/11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