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十年:自主创新支撑发展惠民生
10 years of technology in China

 
Comment(s)打印 E-mail 人民日报  2012-09-26
调整字号大小:

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诞生于天津,其运算速度全球排名第二,可以达到每秒2570万亿次,也就是说,“天河一号”运算1小时,就相当于全国13亿人同时计算340年。

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诞生于天津,其运算速度全球排名第二,可以达到每秒2570万亿次,也就是说,“天河一号”运算1小时,就相当于全国13亿人同时计算340年。

先行先试

自主创新释放更大活力

完善而具有活力的科技体制,是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创业的重要保障。10年来科技体制改革先行先试,现代科研机构运行机制的成功尝试、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积极探索,创新活力空前释放。

经过几年的酝酿准备,我国现代科研机构的改革试验田——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于2005年底挂牌亮相。北生所自成立之初就采用全新的运行机制:学人治所的管理机制、稳定的经费支持机制、学术自主的研究机制、匿名的国际同行评估机制、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截至今年8月,北生所的科研人员仅在《自然》、《科学》、《细胞》等三大国际顶尖科学刊物上就发表高水平论文近30篇,成为国际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一支劲旅。

如果说北生所是科研机构改革的成功范例,那么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1+6”科技新政,则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积极探索。2010年,中关村针对制约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体制弊端和政策障碍,开始推行“1+6”改革:打破按行政系统配置资源的旧格局,搭建跨层级、跨部门的协同创新平台——“中关村科技创新和产业化促进中心”;突破现有政策制约,实行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股权激励改革等6项创新政策。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2011年中关村新创办研发型科技企业近4000家,比往年增加近千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总收入1.96万亿元,同比增长23.2%。

与此同时,其他创新单元的改革也风生水起。作为我国科技创新的火车头,中科院先后建立了29个育成中心、与地方合建14个研究所,成为引领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创新策源地。作为我国研究型大学的两只领头羊,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创办了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在人才制度、科学管理和人才培养方面进行系统改革……

与此同时,相关部门和地方相继推出一系列新举措,助推企业加快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科技部、财政部、税务总局联合出台了企业研发经费税前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科技与金融结合日益密切相互促进,不断助力创新型企业发展壮大,许多地方推出了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措施,不断拓宽创新型企业的融资渠道……在这些政策的联合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企业成为技术研发、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主体,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迅速崛起。

科技兴则国兴,科技强则国强。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中国巨轮正乘风破浪,书写更为壮丽的“上天入海”新辉煌,激荡起更加壮美的浪花!(记者赵永新 蒋建科 余建斌 吴月辉)

   Previous   1   2   3  


分享到:
Send your storiesGet more from China.org.cnMobileMobileRSSRSSNewsletterNewsl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