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科大招生面试现场,今年南科大计划招生2000名,报名的近两万人。[新京报 安钟汝 摄] |
“这是培养科学家的地方”
“当初选这所学校,就是因为这里适合做研究。”
周林在南方科技大学生物系学习,已经拿到了德国哥廷根大学博士录取通知书。
2012年,周林高考成绩超过600分,可以读一所不错的教育部直属高校。
而南方科技大学不是教育部直属高校。
南方科技大学招生办负责人说,南科大施行6+3+1招生模式,高考分数占比百分之六十,南科大自主测试成绩占百分之三十,高中课业成绩占比百分之十,“不但南科大自主测试要通过,高考分数也都要在一本分数线以上,进入南科大并不容易。”
2012年高考以后,周林专门从武汉来到南方科技大学做了了解。
周林与实验班的学长交流,认为这里确实是可以踏踏实实做学术干研究的地方,从学校当时的专业设置来看,几乎都是基础性学科,适合继续深造,另外,学校借鉴香港中文大学的学生管理经验,实行书院制,学校教授在教学的同时还担任书院的生活导师,而南科大百分之九十的教师都有海外工作或学习经验,对国外高校很了解,可以为学生提供海外留学方面的帮助。
当时,对于学校的定位,朱清时曾明确指出,这里是培养科学精英的地方。
“学校的定位是这样的,这所学校的学生选择这所学校就是为了搞学术做研究。继续深造,就成为天然选择。”一名学生说,“学校也会营造这种环境,并且有这种便利。”
致仁书院副院长陈放怡说,书院经常举办一些分享会,生活导师会分享留学经验,“在外校,学生为了留学会去报培训班,学习经验,但我们从入学就开始学习这种经验。”
南科大学生最有优势的是有科研条件。曾在武汉大学工作过的南科大化学系系主任张绪穆认为这是国内不少大学达不到的,“所有学生都有进实验室的机会,去做研究,发表论文,这对申请留学很有帮助。”
石润在大二的时候开始做一个纳米结构合成的课题,并且拿到了学校的一万元支持经费。
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学生最看重的是影响留学的因素,“特别是对留学有重要影响的g点和英语,是我们最大的压力。”一位同学说。
g点指gpa,是学生在校学习情况的一种成绩算法。
石润说,自己在大学从来没有翘过一节课,有一次一科成绩只考了66分,自己不安了很长一段时间。
“有一段时间,学校甚至没有就业办,对创业就业也不鼓励。”一位学生回忆,当时学校有一名学生要在学校创业,寻找学校支持,被朱清时提醒“这是培养科学家的地方”。
像小白鼠一样去摸索
4年前,张翔宇刚刚进入南科大的时候,也想着以后会成为一个科学家。
但在毕业时,他选择了就业,成为华为公司的一名软件工程师。
很多老师和同学不理解张翔宇的选择,他是学校十佳毕业生候选人,专业课成绩排名靠前,但最后选择了就业。
“从专业设置上就能看出来,这里的专业是专门为考研究生、留学准备的。”张翔宇说,他们入学的时候,只有五个专业,几乎全是生物、化学、物理等理科性专业。张翔宇学的是化学专业,但最后签订的工作岗位却是华为的软件开发工程师,“幸好我在化学实验室帮他们做过软件,自己又有研究,才有了这个工作机会。”
和张翔宇一样,生物技术专业的黄扬顺应聘的是华为的市场营销,通信工程专业的梁志伟应聘的是阿里巴巴的游戏开发。梁志伟说,我们就业的同学,大部分都跨了专业。
“出国留学才是正道,是主流,我们这些就业的,是野路子,别人认为不入流的。”黄扬顺说。“我大二的时候进实验室,发现自己是一个坐不住的人,感觉自己不适合走学术这条路,但这所学校没有我喜欢的专业,转学也不可能。”黄扬顺说他决定通过其他方式锻炼自己的能力,为就业做准备,他参与筹备组建了树仁书院的学生会,在去年,别的同学忙着准备申请留学的时候,他自己跑出去找实习单位。
“实习让我学了很多东西,另外我的表现让华为对我有了认同,签工作的时候就顺利一些。”黄扬顺说。
但也有不利的地方。比如很多用人单位并不太熟悉南科大,有一名毕业生在网上吐槽说,“到一个单位面试时,他们居然质疑我们学校是野鸡大学。”
梁志伟也遭遇过类似的事情,梁志伟找实习单位的时候投了近三十份简历,只得到了六七个面试机会。面试官都会问他同一个问题;“南科大是一个怎么样的学校?是211吗?是985吗?”
梁志伟说,对于这个问题,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告诉他们自己高考考了多少分,假如不来南科大,可以读一个什么样的985。
南方科技大学一名教师告诉新京报记者,截至目前,在2012级毕业生中,最终选择就业的有三十多人。
黄扬顺说,他到华为实习以后,就注重与华为人力资源部的关系,“我们学校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就业,我把企业资源引进来,就能够建立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关系。”
现在,华为经常到学校做宣讲,并优先选择南科大的毕业生实习。
梁志伟说,“我们这届就业的人在南科大白手起家,像小白鼠一样自己去摸索,不过还好,我们为学弟学妹们摸到了一条路。”
Go to Forum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