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博士后赵诞:“博新计划”像一剂强心针坚定了我的科研梦

 
Comment(s)打印 E-mail 中国网 2017-12-22
调整字号大小:


 

清华大学博士后赵诞


中国网12月22日讯(记者 李潇)当在“博新计划”入选者名单上找到自己名字的时候,赵诞正处于未来职业抉择的岔路口。是和很多同学一样出国留学深造?还是从目前收到的待遇优厚的工作机会中选择一家?这位1988年出生的甘肃天水姑娘笑言:“每个博士生在毕业时都会面临多种选择,有时候选择一多,你往往就会迷失了自己真正想要做什么,又最适合做什么。我当时也有这样的一段时期。”


       赵诞在2016年拿到了北京大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生物表观遗传调控的分子机制研究。无论在毕业后做出何种选择,她都会拥有一个可以预期的光明未来。但她也有一个小小的遗憾,那就是在博士就读期间所从事的两个课题还没有完成,如果选择出国或就业,就只能交给后面的人去做。“我相信每个科研工作者都有这样的体会,从一开始自己接触这个课题,就像孕育一个孩子一样,经过漫长的科研攻关过程和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你没有看到它破茧成蝶的那一刻是非常不甘的。在这个情况下我遇到了‘博新计划’,它所提供的支持给我打了一剂强心剂,让我更加有信心继续自己的科研工作,把成果进一步完成。”

 

     “博新计划”于2016年正式启动实施,结合国家实验室等重点科研基地,瞄准国家重大战略、战略性高新技术和基础科学前沿领域,每年遴选200-300名应届或新近毕业的优秀博士,进入国内博士后设站单位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国家给予每人两年60万元的资助,其中40万元为博士后日常经费,20万元为博士后科学基金。

 

       作为“博新计划”的首批获选者之一,赵诞肯定了该项目在国内自主培养优秀青年人才方面的重要意义。“首先,与普通进站博士后相比,‘博新计划’在资金支持力度方面的优势非常大。对于搞基础科学研究的工作者来说,资金充裕非常重要。生物是一个很烧钱的学科,想要做出成绩,有时必须要使用一些前沿科技手段,有些实验必须一遍遍地重复,这些都需要足够的科研经费支持。有时候想做一个实验,如果科研经费不太充足的话,就会畏手畏脚;可能同期有国外的研究者花上几万美元抢先做了这个实验,拿到了实验数据,发表了论文,而我们比别人晚做一两个月,成果的创新性和时效性就会大打折扣。所以对年轻的科研工作者来说,科研经费上的支持是至关重要的。”

 

       另一方面,从社会效应角度出发,赵诞认为,传统观念中,从事基础科研的人才一般都应该出国深造,到国外的教育体系中感受世界前沿科技发展。“‘博新计划’的实施展现了国家对我们这些‘土博后’的认可和重视,坚定了我们踏踏实实做研究、继续科研道路的决心。”同时,随着“博新计划”的社会影响力逐步扩大,能够获得这个国家级人才培训项目的认可,对这些本土优秀青年人才的未来发展也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博新计划”的扶持和自己的辛勤努力下,赵诞不但完成了毕业时遗留的两项课题,还申请了其他一些重要的科研项目,包括和导师一起申请的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等。截至目前,她已在《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Molecular Cell》等国际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篇,以第一/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4篇,影响因子累计34.6。

 

       谈到自己的成功秘诀,赵诞说:“搞生物的人都知道,你辛辛苦苦、披星戴月搞研究、做实验,往往花费两三年,却有八成可能得到的并不是你想要的结果。这个时候难免会觉得付出和收获不成比例。而我是一个很执拗的人,我会想是不是因为我有什么地方没有做好,或者该试的地方没有试到,然后换一种方法继续进行尝试。做研究要沉得住气,从开始的付出到持续的投入,如果这项事业是值得你付出和投入的,总有一天会有收获。”

 

       赵诞对我国未来生命科学事业的发展充满信心。她说:“目前,国家对精准医疗和健康产业的重视逐步增强,生物相关学科的发展在国内也比较健全,发展特别迅速。如果在20年前说‘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还有点虚,但现在真的是到了一个生命科学发展的高峰时期。我的很多博士生同学毕业时放弃了出国深造,纷纷留在国内参加工作,也是因为看好这一点。”


分享到:

Go to Forum >>0 Comment(s)

No comments.

Add your comments...

  • User Name Required
  • Your Comment
  • Enter the words you see:   
    Racist, abusive and off-topic comments may be removed by the moderator.
Send your storiesGet more from China.org.cnMobileMobileRSSRSSNewsletterNewsl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