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平台突破十亿 绿会数据获录入

 
Comment(s)打印 E-mail 中国网 2018-07-10
调整字号大小:

中国网讯 7月10日,由中国生物多样性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简称绿会)主办的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服务网络平台(GBIF)“十亿数据”暨中国濒危物种(中华穿山甲、白鱀豚)信息录入成果发布会在京举办。

作为目前全球数据量最大和影响最大的生物多样性信息服务网络,成立于2001年的GBIF在生物多样性信息学领域具有重要地位。发布会上,GBIF执行秘书长Donald Hobern发布了GBIF的全球生物多样性数据突破10亿的最新消息。GBIF可以通过合作和种子基金等各种途径实现生物多样性原始数据的共享,并将目前世界上现存的生物多样性数据库集整合在起来,形成一个面向全世界用户的有关全球生物多样性综合性信息的服务网络,从而促进生物多样性科研、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10亿条真实可靠的大数据提供,可以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有效参考,并形成一个动态网络免费向全球用户开放,这将极大促进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也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效推进。7月9日,作为GBIF在中国唯一的数据节点会员单位,中科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的马克平秘书长为绿会作为GBIF的数据发布单位提供背书文件。

会上,绿会还就中华穿山甲、白鱀豚、大鸨在GBIF的数据发布情况做了成果介绍。目前,绿会已分别通过中国GBIF系统(WWW.GBIFCHINA.ORG)录入了今年4月18日发现的白鱀豚的数据信息,这是自2007年白鱀豚被宣布功能性灭绝后,时隔十二年再次获得白鱀豚影像资料和观测数据。据了解,GBIF上一次录入的白鱀豚数据,是1921年12月关于白鱀豚标本的一组数据。同时,绿会也注意到,凝聚着中国人民深厚感情的白鱀豚淇淇的信息尚未录入到GBIF系统中,接下来,绿会考虑将这一空缺填补。

同时,绿会还通过GBIF二级平台www.inaturalist.org,提交了中华穿山甲和大鸨的最新数据,并通过这一举措正式启动并在GBIF发布首轮“公民科学家”项目成果。

5月28日晚,江西赣州宁都县的两名90后青年发现一只受伤穿山甲,并及时向当地森林公安报案,经救治后,这只穿山甲顺利野放。中华穿山甲是极危物种,曾在中国野外常见,但近20年却已经难觅踪迹,如再不抓紧保护,极有可能成为全球首个灭亡的穿山甲品种。这是绿会首次向GBIF提交中华穿山甲相关数据,希望藉此引起更多国内外公众对中华穿山甲的关注。本次数据录入据GBIF上一次录入中华穿山甲间隔了34年,上一次录入的数据记载了一只1984年发现的穿山甲死亡个体。为了纪念这只幸运获救且被录入到GBIF的穿山甲,绿会给它命名为“奇奇”,与白鱀豚淇淇谐音,希望奇奇所代表的中华穿山甲能够比白鱀豚更加幸运,在野外能够安全的繁衍生息。

在大鸨方面,GBIF数据量比较丰富,但来源于中国的数据还比较少,主要为分布在欧亚大陆的欧洲指名亚种数据,由于在亚洲境内栖息繁衍的大鸨东方亚种全球数量不足千只,数量极为稀少,相关观测记录也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蒙古和俄罗斯远东,其中国内观测记录有65条,最新数据于2016年提交的。此次绿会通过www.inaturalist.org提交数据来源于2018年1月13日绿会组织的“新春寻鸨”活动,通过在北方六省同步观测,科学有效的记录到了394只大鸨的最新数据。这也是“公民科学家”参与生物多样性观测及数据记录的成功范例。

绿会希望通过本次成果发布会,让中国传统物种中华穿山甲、中国特有物种白鱀豚、主要在中国繁衍栖息的大鸨东方亚种,这三种来自陆地、水域、天空的三种极为濒危的野生物种情况,向全球做一个数据展示,这是近年来中国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中国公益组织、公民科学家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初步成果,也是中国深度参与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表现。

GBIF和绿会相信,此次成果发布和越来越多中国生物多样性数据的共享,将有助于推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的实现,也将为2020年在中国召开《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届缔约方大会(COP15)奠定良好基础。

会上,绿会还与北京爱鸟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该公司将通过所开发的“爱鸟”app平台充分参与野生动物特别是鸟类的数据收集与贡献,深度参与绿会“公民科学家”项目。

分享到:

Go to Forum >>0 Comment(s)

No comments.

Add your comments...

  • User Name Required
  • Your Comment
  • Enter the words you see:   
    Racist, abusive and off-topic comments may be removed by the moderator.
Send your storiesGet more from China.org.cnMobileMobileRSSRSSNewsletterNewsl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