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程俊教授建议优化我国博士后出入站手续

 
Comment(s)打印 E-mail 中国网 2018-11-18
调整字号大小:

        中国网11月18日(记者 张锐) 厦门大学教授程俊在珠海市横琴新区举办的中外博士后制度研讨会上表示,较比欧美科研体系,虽然我国对博士后提供了更多支持,但博士后出入站等手续还是相对繁琐,考核压力较大。

厦门大学教授程俊

        在他看来,博士后是科研机构中科学成果的主要的直接产出者,在科研团队中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比如协助课题组培养研究生,带领研究生小组主攻相关课题方向。

        程俊介绍说,在欧美科研体系里,博士后的竞争相对激烈,尤其是在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领域,从博士后到教职都有极高的门槛,常出现上百博士后申请一个教职的情况。在中国,找教职往往需要三到五年的博士后经历,而在欧洲,甚至会要求五到十年。

        相对于欧美科研体系里博士后的合同制雇佣关系来说,我国的博士后更像一个“学位”,并会获得很多支持和照顾,比如提供博士后公寓、采取激励机制等。近期国家、高校、研究所层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大大改善了博士后的工资待遇,薪酬保障对吸引优秀博士后已经有了较为明显的效果。

        “整体来说,我国博士后找教职的压力没有欧美大,但好职位、人才计划等竞争也比较激烈,出站、入站等手续也相对繁琐。”他指出,“好的职位和人才计划,往往还需要海外经历,这些对国内博士后造成了一些压力。”

        他表示,对真正优秀上进的博士后研究人员来说,进一步提供薪酬的激励作用比较有限,“要着重为其提供优秀的科研环境和平台,帮助他们在科研职途中更上一层楼。”

        他建言中国的博士后制度要与国际接轨,需要简化出入站手续,特别是针对外籍的博士后,缩短入站时间,同时对博士后的考核,可交由课题组自行决定。并且,他建议学校层面应提供对博士后非科研方面的软实力、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培训指导;完善国家级或校级博士后高等研究基金制度,提供薪酬保障和科研经费,减免行政和教学任务,以保证科研独立性和自由度。对外籍博士后,则可设立专门的研究基金给与保障。

        程俊教授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在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并于2008年至2010年在英国剑桥大学化学系作博士后。

        据此次中外博士后制度研讨会主办方介绍,中国博士后制度的历史相对较短。改革开放初期,从扩展人才培养渠道、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丰富人才培养手段出发,在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的倡议下,中国借鉴发达国家的成熟做法,于1985年设立博士后流动站,实行博士后制度。

        三十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博士后制度得到了不断发展和完善。目前全国共设立6800多家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作站,博士后工作从最初主要集中在中央所属单位,发展到遍布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几乎囊括所有重点高校和主要科研院所,并扩大到企业、园区,覆盖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领域;研究领域也从最初的理学、工学发展到13个学科门类的110个一级学科;累计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19万余名,出站博士后绝大多数已经成为国家的科研技术骨干、学术技术带头人,其中96位博士后研究人员当选为两院院士。

        近年来,中央财政对博士后工作的经费投入每年超过10亿元。国家还为博士后研究人员制定了包括工资福利、配偶安置、户口迁移、子女上学、职称评定等在内的一系列优惠政策。


分享到:

Go to Forum >>0 Comment(s)

No comments.

Add your comments...

  • User Name Required
  • Your Comment
  • Enter the words you see:   
    Racist, abusive and off-topic comments may be removed by the moderator.
Send your storiesGet more from China.org.cnMobileMobileRSSRSSNewsletterNewsl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