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博士后事业需着眼时代变化 ----专访北京大学博士后办公室范德尚主任

 
Comment(s)打印 E-mail 中国网 2018-11-26
调整字号大小:

       中国网11月26日讯(记者 范俊梅)初冬,阳光不如盛夏那般热烈,云朵也披上了清冷的外衣,但在美丽的横琴湾,一场知识的盛宴却进行的如火如荼。 


       11月16日,全国博士后系列活动在横琴拉开帷幕,来自各领域的优秀青年学者汇聚在这个自贸新城,为中国博士后事业发展建言献策。


     “美国的博士后事业已有140多年的历史,而中国的博士后事业仅仅30多年,但确实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北京大学博士后办公室主任范德尚在接受中国网专访时表示。

 

       博士后事业突显中国特色

 

       他介绍说,虽然中国的博士后制度起步晚,但是从国家层面到地方设站机构有一个非常完善的从上到下的制度设计,各种资源配置能尽快到位,这是与美国博士后事业相比的最大差别。政府负责制定博士后制度的目标任务、方针政策、管理办法,同时进行评估检查,有计划的培养高层次创新型青年人才。相比之下,美国并没有国家层面的机构设置和制度规章。


       从规模上看,从1985年到现在,中国共设立了6800多家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作站,博士后工作从最初主要集中在中央所属单位,发展到全国31个省市区,几乎囊括所有重点高校和主要科研院所,并扩大到企业、园区,覆盖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领域。累计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19万余名,出站博士后绝大多数已经成为国家的科研技术骨干、学术技术带头人,有96位博士后研究人员当选为两院院士。

 

       多策并举增强吸引力


       近年来,中国设立了多种博士后项目,在管理水平服务环境、科研环境上加大投入,尽最大可能吸引优秀人才到国家的科研梯队里面。中央财政对博士后的经费投入每年超过10亿元。国家还为博士后研究人员制定了包括工资福利、配偶安置、户口迁移、子女上学、职称评定等一系列优惠政策。


     “但是与美国相比,我们的在站博士后的规模依然较小,我们对国际优秀人才的吸引力还是不够的,管理服务需要进一步深化”。鉴于此,范德尚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他认为,首先,可以整合现有各种博士后培养项目,将资金汇聚在一起,成为一个国家博士后基金,做到站前资助,每年定期申请评选几次即可。“这样一来,可以做到集中有限资源,精准发力,吸引国家战略发展需要的科研人才。”


       其次,可以借鉴美国的某些做法,比如对博士后进行分类管理,尊重不同学科的科研规律。范德尚介绍说,目前,美国的博士后培养主要有两个类型,一是到科研团队做研究,博士后没有选题自由,要服从团队的整体目标,这种类型在美国占主体。另一类是自由探索型的博士后。这类的博士后有选题的自由,在导师的帮助下开展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研究。


       目前,国家文件中提到了分类管理的原则,需要依据这一原则对博士后的不同类型作出进一步界定,对不同类型的博士后的管理与服务需要进一步明确、细化。

 

       时代变化引发新思考

 

       在访谈快要结束的时候,范德尚提出了自己根据当今世界深刻变化常常思考的两大关切,一是当今中美关系的变化已使得双方科研合作交流出现诸多变数。复杂变化的背景下,需要怎样应对才能使得中国博士后事业对优秀人才吸引力不受中美关系变化的影响?我们应该做出怎样的调整?


       二是人类社会当前科技产业变革对博士后事业意味着什么?博士后研究人员应该在这一轮的科技产业变革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发挥怎样的作用?未来的博士后事业面临怎样的发展机遇?


     “对以上问题,目前我也没有确切的答案,但是我觉得这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


       谈及我国博士后事业的未来发展,范德尚说:“希望不断健全完善博士后管理与服务工作,使博士后事业成为吸引汇聚全球优秀智力资源的重要平台,成为国家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梯次,成为推动国家科研学术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分享到:

Go to Forum >>0 Comment(s)

No comments.

Add your comments...

  • User Name Required
  • Your Comment
  • Enter the words you see:   
    Racist, abusive and off-topic comments may be removed by the moderator.
Send your storiesGet more from China.org.cnMobileMobileRSSRSSNewsletterNewsl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