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北京PM2.5浓度下降 “蓝天”含金量提高

 
Comment(s)打印 E-mail 北京日报 2019-01-07
调整字号大小:
1月4日,京城迎来晴好天气。傍晚时分,京通快速路在霞光、灯光的映照下,流光溢彩,美不胜收。[北京日报记者 武亦彬 摄]

2018年北京蓝天成绩单出炉了。1月4日,北京市生态环境局介绍,2018年北京PM2.5年均浓度为51微克/立方米,较2017年同比下降12.1%。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全年首次无持续3天及以上的重污染过程,全年连续195天无PM2.5重污染,“蓝天”含金量进一步提高。

去年9月,北京市公布的《北京市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北京市空气质量要在“十三五”规划目标即56微克/立方米左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重污染天数明显减少。2018年是行动计划实施的第一年,北京用51微克/立方米的PM2.5年均浓度交上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优增劣减 “蓝天”含金量提高

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副主任刘保献介绍,北京市PM2.5等四项主要污染物同比均有所改善,其中PM2.5年均浓度为51微克/立方米,较2017年同比下降12.1%;二氧化硫年均浓度再创新低,连续两年浓度达到个位数,仅为6微克/立方米;全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过去一年365天里,北京有227个优良天,占比62.2%,比2017年增加1天,较2013年多了51天,也就是说,全年有一大半以上的“好天儿”。其中一级优天数为72天,二级良天数为155天,重污染日15天。

刘保献表示,2018年“蓝天”含金量进一步提高,空气质量呈现“优增劣减”特征,一级优天同比增加6天,重污染日同比减少9天,比2013年更是减少11.8%。最值得一提的是,北京近六年来重污染日持续减少,2018年全年首次无持续3天及以上的重污染过程,全年连续195天无PM2.5重污染。

整体向好 污染南北差异明显缩小

纵观2018年全年,北京市空气质量呈现出一些比较明显的特征。刘保献介绍,从空间分布上看,2018年全市二氧化硫、PM2.5和PM10仍呈现南高北低的梯度分布,城区及南部地区的二氧化氮浓度较高。其中京西南区域点PM2.5浓度为全市最高值,69微克/立方米;京东北区域点为浓度最低值,41微克/立方米。

从月际变化上看,受气象条件波动影响,2018年3月和11月是污染水平明显偏高的月份;1月、8月和9月PM2.5月均浓度分别达到空气质量年评价标准。同时,从月际变化也能看出,受气象条件波动、采暖等多种因素影响,各项污染物各月间浓度波动较大,重污染状况仍易发。从变化趋势来看,在波动中下降是空气质量改善的基本形态,说明北京市的空气质量改善仍将是长期和艰巨的过程。

另外,空间特征变化显示,2013年至2018年,北京市各区域PM2.5浓度均显著下降,2018年总体空间分布仍为南高北低特征,但南北浓度差距持续减小。刘保献介绍,2013年至2016年,北京市PM2.5浓度空间分布“南高北低”较为明显;2018年北京市PM2.5浓度延续2017年整体性下降的特征,全市各区域浓度进一步均匀化,南北差异从2013年的63微克/立方米降低至28微克/立方米,差异明显缩小。

提升监管 大货处罚量增加近5倍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管理处处长李翔介绍,2018年北京市突出打好重型柴油车、扬尘、挥发性有机物治理三大攻坚行动,着力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强化区域联防联控,深化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

PM2.5占比变化显示,近年PM2.5在PM10中的占比呈逐步下降趋势,所占比例由2013年的0.82下降至2018年的0.65,体现出北京市针对细颗粒物污染源的治理效果更为明显,同时也反映出粗颗粒物的改善幅度要小于细颗粒物。

2018年,北京市加强科学治污,提升监管能力,完成了新一轮PM2.5来源解析。同时在持续发挥全市PM2.5高密度网络监控作用的基础上,建成覆盖全市乡镇街道的粗颗粒物监测网络,并向社会公布全市粗颗粒物浓度排名前十和后十的乡镇街道,实现精细管理。目前,北京市已经建成覆盖全市325个街道乡镇的粗颗粒物监测网络,共有1000多个监测站点。

同时,全市人工检查重型柴油车216.8万辆次,处罚32.5万辆次,是2017年全年处罚量的5.6倍,增加近5倍;全年查处违法行为4929起,处罚金额近2.3亿元、同比增加22.5%;有序退出一般制造和污染企业656家,动态清理整治“散乱污”企业521家,进一步扩大结构性减排成效;全市共完成450个平原村煤改清洁能源,并同步做好电力、燃气、优质煤供应保障;全市集中供热清洁化比例99%以上,全市平原地区基本实现“无煤化”。

热点回应

好天气五成贡献来自“人努力”

治理大气污染,靠天帮忙,更靠“人努力”。那么,大气治污六年来,“人努力”的因素对空气质量改善究竟能贡献多少呢?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邢佳表示,北京空气质量改善来自本地和周边的共同改善,经过研究,从近六年的改善来看,本地减排贡献占五成,周边减排贡献占两成,气象因素占三成。

邢佳说,从长期来讲,区域减排工作还是最主要的,短期波动尤其是重污染期间,和气象条件密切相关,特别是重污染形成和消散过程,气象条件还是起到比较重要的作用。“如果单说2017年至2018年,气象条件整体来说还是比较有利,大概可以占到三成左右。但短期来说,气象条件波动还是比较大的。”邢佳说。

现在的重污染已与往年大不同

2018年北京PM2.5浓度51微克/立方米,改善幅度明显。但是从去年秋季以来,北京还是发生了几次明显的重污染过程,究竟什么时候才可以彻底消除重污染呢?

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石爱军回应,秋冬季北方地区采暖排放比较大,加上大气条件相对不怎么好,所以更容易发生重污染过程。

石爱军表示,重污染消除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这几年的监测数据来看,在跟重污染作斗争过程中,北京取得两个明显成绩,一是重污染频次降低,从2013年的58天降低到15天,减少了43天,且重污染的持续时间减少;二是“削峰”效果明显,2018年PM2.5最高浓度244微克/立方米,还不到严重污染级别,比2013年下降46%,而重污染对北京全年贡献,2018年是14%,相对前几年超过20%有了明显下降。

另外,石爱军说,2018年还有一个成绩,就是PM2.5浓度没有超过250微克/立方米。(记者 骆倩雯)

分享到:

Go to Forum >>0 Comment(s)

No comments.

Add your comments...

  • User Name Required
  • Your Comment
  • Enter the words you see:   
    Racist, abusive and off-topic comments may be removed by the moderator.
Send your storiesGet more from China.org.cnMobileMobileRSSRSSNewsletterNewsl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