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勤砚:从来自星星孩子的艺术谈起

 
Comment(s)打印 E-mail 中国网 2019-04-11
调整字号大小:
4月2日,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美术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郑勤砚在第四届特殊青少年发展论坛上作主题演讲。【图片来源:中国网】

2019年4月2日是第十二个“世界自闭症关注日”。北京市水立方再次“点亮蓝灯”,用行动呼吁公众关爱孤独症群体。当天,水立方举办了以“特殊青少年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第四届特殊青少年发展论坛。论坛上,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美术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郑勤砚带来主题演讲《从来自星星孩子的艺术谈起》,主要内容如下:


我们现在身处“爱在蓝天下——2019水立方少儿美术作品展”展厅中,所有作品出自两类孩童之手,自闭症群体和健康儿童的作品。中央美术少儿美术教育研究中心作为本次展览的学术支持机构,致力于通过艺术教育改变世界,积极推进全民美育普及并倡导以培养审美素养和创造力为核心的美术教育理念,研究3-18岁儿童青少年的艺术发展,包括自闭症和障碍儿童的艺术。作为本次展览的学术支持机构,我们特别邀请了一些自闭症孩子及机构参与画展,同时邀请了来自全国十余家优秀少儿美术教育机构的孩子们的优秀作品,以期展示所有孩子同在一片蓝天下,共呼吸,同命运,共同用画笔创造心中愿景的美好情感和友爱之心。


现在就让我们对这些来自星星孩子们的艺术一探究竟。   


自闭症孩子,真实地存在我们身边。孩子的每一个明天,都可能是在重复昨天。他们有个浪漫的名字:“星星的孩子”——像星星一样,孤独地闪烁在另一个世界,用星星上的方式来跟世界对话。他们目光澄亮,却对人视而不见;听觉灵敏,却对父母的呼唤充耳不闻;发声正常,却不与他人交流。每一个特殊儿童背后,都伴随着一个悲伤的故事和一个悲伤的家庭。在中国,这样自闭症的孩子已经超过200万。


自闭症孩子大多是天生形成。目前,自闭症仍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病因至今无法查出,且不能治愈。这也意味着,这些孩子不能像正常人一样回归社会,一辈子只能在机构、家里活动。有人说,他们是天才,因为爱因斯坦、凡高、牛顿等很多出类拔萃的天才生前都有怪异的行为;也有人说,他们是异类,只生活在自己的空间里,像个外星人,天外来客,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但是自闭症儿童中不乏艺术和音乐天才,在一些特殊艺术家笔下,一个个生机勃勃的生命坦诚展现,情感扑面而来。他们的光彩完全来自于人的天性。每个自闭症孩子都是来自星星的天使,他们需要所有人的关爱,也希望大家能够欣赏他们这些星星所发出来的光。他们通过画笔来描绘出眼中的世界,从而传达内心思绪。让我们能够看到他们艺术创作的不同之处,感受神奇的艺术世界。


当我们看到这些天真自由的画作,真的觉得非常惊叹。为什么呢?因为它太像艺术大师的作品了。当我第一次看到自闭症儿童、自闭症青少年、自闭症成人艺术家作品的时候,对这个群体有了一个不同的认识。甚至于我认为很多自闭症儿童都有这样的艺术天分,但随着后来我们在特殊儿童的艺术教育实践的不断深入中,才知道他们和其他健康孩子一样,是不断的学习者,大多数自闭症孩子的艺术学习能力非常有限。在这些有突出艺术天分的自闭症孩子的作品中,我们既能感受到色彩之间的碰撞,也能看到图形中的天真和烂漫,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和特立独行的绘画风格。


这里展示的大部分具有艺术特质的作品均出自成年自闭症患者笔下,但是无不体现出孩童的视角和观察。这件作品运用厚重的油画颜料层层堆砌,像梵高星空的短笔触。由于颜料的堆砌感,画面出现了一种前后的层次感。画面中有一个小黑人在呐喊,虽然听不见他的声音,但是仿佛传递出作者内心的不安和呼喊。这样的画作让人有种不一样的感受,不一样在哪里?其实就在于不同情绪的体验和内心与众不同的想法。在另外一件作品中,我们看到大面积的红、黄、蓝,大胆、率性,色彩运用原色表现,营造了非凡意境和视觉冲撞力的与众不同风景,体现出艺术家独到的情感特质。在艺术史上,不论是写实派的艺术还是表现主义流派,艺术作品风格多样,画家各有面貌。但是当我们看到自闭症艺术家的作品时,很难把他们划归到某一种风格或类型。在我们针对自闭症孩子的艺术教育实践教学中,他们特别擅长拿到一种熟悉的颜料,自由表达自己,不受任何约束,尽管画面和表现有高度重复之处。从某些固化形态的重复表现中,我们也试图通过艺术教育的新方法来不断增加他们的艺术认知及创作体验。


有的作品整体色调非常高级,即是偶然,仿佛又体现着一种神秘的力量。以致于让我们感受到有些自闭症艺术家简直有点像是天外来客,天生具有一种艺术的感觉。有的作者已经成年,但是画面依然是一个小孩和他的爸爸妈妈,充满了一种爱的感觉,纯洁的童真和真实的快乐。但是有的自闭症成年艺术家作品中的密集感、色彩的重复性,以及表现的晦涩及笔触的怪异,总让人有点不太舒服的感觉。还有的自闭症少年画作中,塑造人物的脸是扭曲的,眼睛是不对称的,身体也是不完整的。这也可能是因为孩子在某些功能方面认知和能力有限。在一些患有精神性疾病的患者作品中,我们看到画面的独特之处,艺术家没有借助任何工具,从画面中心的一个点或一根线,逐渐完整一个细密的构图,最后变成对称式的图形,画得非常完整,具有构图性。但你不知道描绘的是什么?艺术家脑子里面在想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去画?怎么画出来的?为什么每张都不一样但同时有创作手法上的相似性?当然,很多时候,我们无法与患者进行交流。而个别精神病患者作品中充斥着的这种对称性和怪异感,给画作蒙上了神秘的气息和无法阐释的迷。


接下来我给大家介绍一下中央美术学院少儿艺术教育工作室通过长期的努力,为自闭症开设特殊公益课堂和美术馆教学的案例。是不是“上帝关上了一扇门,一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是不是这个窗户都会为所有的自闭症小孩打开?还真不一定。为什么呢?因为刚刚我们看到让人惊叹的画作是自闭症绘画作品的极少数、个例。不是所有自闭症小孩天生就是艺术家。针对自闭症儿童的艺术学习和艺术疗愈需要越早越好。


2018年,我们把十多名自闭症、抑郁症等障碍孩子们请到中央美术学院少儿工作室展开艺术学习,我们带领他们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参观,然后大家一起展开主题创作。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问题,比如:他们的精神无法集中;他们在自己的语境和世界中对其他事物充耳不闻;他们不懂得和人们如何相处;不论课程的主题是什么,他们依然根据自己的生活和经验作画,画面有高度的重复性;即使美术课程是循序渐进的,但是在他们的作品中难以看到成效。有的自闭症少年在一张纸上转着画画,不停地自言自语;有的重复画着生活中印象最深刻的东西,有的不断讲述所遇见的暴力经历,用学龄前儿童的稚拙手法重复画小人。老师们不断鼓励、启发他们思考,也试图用不同的方式教习并引导,更多时候倾听他们的故事。我们试图建构出一套针对不同孩子个性化的艺术疗愈方法,更多干预到他们对一些形象的认知,丰富表现手法,打破固化思维。


自闭症孩子在创作过程中的快乐和单纯常常感染着我们。虽然他们难以快速接受新的事物,但是他们乐于体验和尝试;虽然很多都已是成年人了,但是他们依然保有着孩童的天真和单纯。每一次努力但并不流畅的回答,每一个傻傻的微笑,每一张稚嫩的画作,对风雨无阻陪伴和接送并深爱他们的妈妈们,都是最好的回报。


对自闭症等障碍人群的艺术疗愈研究相较于健康人群的艺术治疗长久以来都是相对薄弱的,中央美术学院强调对社会的责任,教育的公平,倡导以培养审美素养和创造力为核心的美术教育,并关注自闭症等障碍人群的艺术发展研究。艺术教育的本质是自由和快乐,我们同在一片蓝天下,每个人都有面对阳光,开出一朵小花的权利。通过这一场有温度的画展和论坛,我们呼吁公众去感受孩子们的内心想法,以及他们对生活最真挚的表达,同时也呼吁全社会关注自闭症及障碍儿童,让更多的人了解、关心、帮助和爱护自闭症及障碍儿童和家庭,共同携手创造有利于自闭症及障碍儿童康复的环境。



分享到:

Go to Forum >>0 Comment(s)

No comments.

Add your comments...

  • User Name Required
  • Your Comment
  • Enter the words you see:   
    Racist, abusive and off-topic comments may be removed by the moderator.
Send your storiesGet more from China.org.cnMobileMobileRSSRSSNewsletterNewsl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