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巴蜀灵气 兴天下荣昌

 
Comment(s)打印 E-mail 华龙网 2019-06-11
调整字号大小:

昌元建邑几经春,百里封疆秀色新。

荣昌,繁荣昌盛之意也。自古以来,荣昌便是连接成渝两地的陆路交通要道。特殊的地理位置,成就了巴渝文化与蜀文化的交汇融合,使荣昌在悠长的历史脉络中,沉淀出独特的地域文化——折扇、陶器、夏布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无不映射出“天下荣昌”的厚重与丰饶。荣昌,以文化而荣,因文化而昌。走过漫长的岁月长河,时至今日,那些精美的折扇、灵动的陶器、曼妙的夏布,依然在荣昌的城市特质里,充盈着绚烂的色彩。它们存在于历史,更鲜活于现在。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荣昌积极做好“一头猪”“一片陶”“一匹布”“一把扇”的大文章,将文化繁荣的盛景,演绎为今日产业崛起的乐章。

1976年,彼时的荣昌安陶厂受命为毛主席纪念堂烧制一对“朱砂釉大花瓶”,为确保安全,荣昌安陶厂一共烧制了4个,两个送到了北京,剩下的两个则留在了厂里的陈列馆。朱砂釉是荣昌陶独有的特色彩釉。其在烧制过程中,对窑炉的温度和火候要求非常之高,有时一窑几百件,只有几件是成功的,获一件佳品更是难上加难。能够接受如此重要的烧制任务,足以说明荣昌陶作为我国“四大名陶”之一的历史地位。提起荣昌陶,荣昌人都会有一种自豪感。“金竹山,瓦子滩,十里河床陶片片,窑公吆喝悍声远,窑火烧亮半边天”。这首民谣,传唱的正是荣昌陶的制陶场景。荣昌陶兴起于汉代,繁荣于唐宋。作为民窑,荣昌陶与江苏宜兴紫砂陶、广西钦州坭兴桂陶、云南建水五彩陶一起,被称为"中国四大名陶"。荣昌安富也赢得“中国三大陶都”的美誉。

“活”着的,不仅是荣昌陶。被称为中国纺织“活化石”的夏布,同样在荣昌,积淀出长久的生命力。夏布又称麻布,是用葛、大麻纤维手工纺织而成,由于古代常用它制作夏季服装和蚊帐,因而得名夏布。荣昌夏布织造技艺历史悠久,距今已有上千年。清光绪《荣昌县志》记载,县内“各乡遍地种麻,妇女勤绩成布,白细轻软较甚于葛。山陕直隶客商,每岁必来荣采买,远至京都发卖。”可见,当时的荣昌夏布就已经形成品牌,名扬海内外。民国时期,经营荣昌夏布而设在县内的商号有40余家,其中有7家是京、沪等地驻荣昌采购处,主要销往京、津、沪、穗、港等地,也远销到欧美及亚太地区。“田园稻香送机抒,男女老幼抛棕梳。致富门路千万条,寸金难买一寸布。”这是对荣昌夏布繁荣盛景的描述。这种凝聚和倾注无数智慧和心血造就的织造技艺,经过一代又一代有序传承,早已深深烙印在孕育它的土地上。

夏布装饰伞

在时间里沉淀,在创新中传承。荣昌的优秀传统文化,活出了自己的个性。旧瓶承新酿,旧瓶历久弥新,新酿脉香绵长。时至今日,荣昌依旧是我国少数几个还在生产折扇的地区,即是证明。荣昌折扇的制扇工艺流程共有16个大工段、145个操作工序,几乎每个工段都成立有自己的行会,如以削楠竹扇骨为主的青山会、写画工种组成的丹青会、糊白扇页组成的熏风会、漆刻雕工组成的三仙会等。这些行会既代表行内艺人的共同利益,又对行内从业资格、制作标准、制作技艺、经营服务进行严格监管,使荣昌折扇早早就实现了专业化、组织化生产。而这种专业化、组织化生产也推动了荣昌折扇制作工艺的不断精进。历史上,荣昌折扇与苏州绢绸扇、杭州书画扇被誉为“三大名扇”。据光绪年间《荣昌县志》载“闻折扇始于永乐中……邑中职此者不下千家万户。每年春间各郡县客商云集于斯,贩往它处发卖。”在清光绪年间,荣昌城中就已有专业扇铺200多家,生产半成品的摊子老板百余户,专业生产人员2000多人,年产各种折扇400万把,远销云、贵、陕等省。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荣昌折扇还长期保持在200万把左右的年产量。然而,随着电风扇、空调逐渐进入千家万户,买扇子消暑的人越来越少,折扇受到巨大冲击,面临行业性的生存困境。面对危机,荣昌折扇何去何从?答案是,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结合折扇的传统文化功能,荣昌大胆融合创新,逐步将其从日用品变成工艺品。1997年,荣昌折扇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子福研发出了夏布折扇。此后,折扇艺人们整合折扇、夏布、中国传统绘画等艺术资源,将夏布作为折扇扇面,并在夏布扇面上创作山水、花鸟、人物,从而研发出了适应现代家居、酒楼、宾馆、旅游、收藏、礼品等行业的工艺品折扇。折扇这一传统文化产业,由此打开了新市场。目前,荣昌仍有折扇企业11家,年产折扇50多万把。

万灵古镇大荣桥

重庆古镇众多,各有厚重的文化传承。而万灵古镇,无疑是一个特别的所在。深厚的历史文化在这里交融,古寨、古桥和灵动的河水融汇成一幅水墨画卷,让“水墨万灵,烟雨古镇”流淌在时光里,活出了特别的韵味。一是水。一条秀美的濑溪河贯穿全境。作为一个具有丰厚历史文化底蕴和灵动水乡风光的古镇,万灵享有“移民水乡”的美誉。二是寨。万灵镇的“大荣寨”是目前中国西南地区少有的、保留完整的,且由原住民居住的“汉寨”。万灵镇是川渝之间典型以水兴市、以市兴镇的寨堡式古镇。三是人。万灵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这方灵动的水土,可谓地灵人杰,勤劳智慧的古镇人创造了万灵独特的历史文化。明代刑部尚书喻茂坚、革命先驱赵宗楷、抗日英雄柳乃夫、“中国石油之父”赵宗燠等名人享誉古今。“天下清官”喻茂坚为代表的古镇传统家风家训文化,被中纪委全国推广,成为央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万灵镇:风清气正》的拍摄主线。如今,“守本心、行正道”的万灵人传承着祖辈们的优秀品质和文化,续写着古镇的历史。万灵是“活”在时光里的。如何更好地守护它的过去,关照它的未来?“旅游+文化”的路径,让古镇“活”得更有创造力和生命力。通过不断完善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建设,逐步发掘和开发旅游资源,丰富景点内容和体验项目,万灵正争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分享到:

Go to Forum >>0 Comment(s)

No comments.

Add your comments...

  • User Name Required
  • Your Comment
  • Enter the words you see:   
    Racist, abusive and off-topic comments may be removed by the moderator.
Send your storiesGet more from China.org.cnMobileMobileRSSRSSNewsletterNewsl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