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同道、各位朋友,同志们:
今年是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学校将举办一系列活动。由清华大学中国社会调查与研究中心和中国医师协会人文医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发布《2021年医师调查报告》,启动扶植、培育“良医计划”活动就是这次系列活动之一。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广大医务人员发扬救死扶伤、舍生忘死的崇高精神,奋战在抗疫第一线,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赢得全社会的广泛赞誉,将医务人员誉为“新时代最可爱的人”。国家授予在抗击疫情中做出杰出贡献的钟南山、张伯礼、张定宇、陈薇四位医务工作者共和国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
然而,就在疫情尚未结束,对医务人员的赞美和感谢的同时,各地依然发生多起暴力伤医事件。医务人员一方面是救死扶伤的英雄,另一方面是暴力施予的对象。这种违和的两极现象,正是我国医患关系所真切面临的困境。
202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指出:“广大医务工作者是人民生命健康的守护者。要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深入宣传抗疫先进事迹和时代楷模,在全社会营造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要加强对医务工作者的保护、关心、爱护,提高医务人员社会地位,加强医院安保力量和设施建设,依法严厉打击医闹和暴力伤医行为。广大医务工作者要恪守医德医风医道,修医德、行仁术,怀救苦之心、做苍生大医,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健康服务。”
这个讲话是对医务人员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医务人员的巨大鼓舞和鞭策,对于尊医重卫社会氛围的形成,和谐健康医患关系的重塑,医务人员崇高职业精神的培育,都将发挥重要的引领和指导作用。
清华大学中国社会调查与研究中心和中国医师协会人文医学专业委员会紧密合作,针对医师群体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医师群体的基本情况、群体诉求,以及在当前社会转型背景下的医疗观念,经过认真研讨撰写完成了《2021医师调查报告》,将在今天的活动上正式向社会发布。对此,我向为此付出辛勤努力的专家学者和医务工作者表示感谢!
我阅读了这份报告全文,认为是有见地的,是一份对医患关系和医生职业生存状态分析较为全面、较为深刻的报告。报告比较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医疗行业和医生队伍的现状,特别是报告提出的五个“从医悖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把握医患关系这样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报告里对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提出和分析,也很有新意和价值。我也很认同报告中提出的,走出悖论、困境需要人文精神的回归,重塑崇高的职业价值。这个理念不仅要在医院里,行业里、社会上达成共识,更要让决策者、管理者真正认同。只有决策者、管理者真正认识到医生职业的价值,意识到医疗行业对于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和稳定的重要性,才能在体制变革、政策调整、政绩引导和经济投入等方面,做出更多有利于促进医疗机构和医生良性发展的决策,真正为医生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让他们心无旁鹜地做一名好医生,全心全意地为患者服务。
在今后,清华大学中国社会调查与研究中心和中国医师协会人文医学专业委员会还将继续合作,在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指导下,开展研究和探索,致力于如何推动卫生改革实现新突破;如何关爱医务人员,体现他们的职业价值,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如何积极引导全社会对医务人员的客观评价,推动医患关系持续良性发展等方面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同时,将以“扶植、培育更多的良医”为抓手,制订“良医计划”,开展“良医口述史”采编工作,在不同的层级上,特别是基层,发现那些既有精湛医疗技术,又有深厚人文情怀的“良医”,从社会学的视角了解他们的成长背景、从医经历和所思所想,汇编成书出版,运用多种媒体广泛宣传,推动在医疗卫生行业内外形成医生争做“良医”,社会尊重 “良医”的舆论氛围。
同志们,倡导人文精神,促进人文精神的回归,是中国医师协会非常重视,多年来一直推动的一项工作。而人文精神也是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的重要内涵。在清华大学礼堂里,有一块毕业生赠送母校的“人文日新”的牌匾。“人文日新”不仅是指人文精神的弘扬,更是指人文精神的传承和创新。清华大学中国社会调查与研究中心与中国医师协会人文医学专业委员会合作开展的上述活动,就是这两家机构重视人文建设最鲜明的体现。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进一步促进医学人文精神的回归,重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而不懈奋斗!
最后,预祝这次活动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Go to Forum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