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翻译人才发展国际论坛/2015国际翻译家研修活动

闫国华:国家战略框架下高校翻译人才培养与后院校教育衔接

发布时间:2015-12-21 14:21:28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黄珊

 12月12日上午9点,首届翻译人才发展国际论坛在北京日坛宾馆隆重开幕。论坛由中国外文局、中国翻译研究院主办,是面向国内外翻译界、专门以“人才发展”为主题和特色的国际交流平台,旨在进一步推进我国翻译事业及翻译人才发展。图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闫国华进行主旨发言。[中国网 郭志华 摄]

        首届翻译人才发展国际论坛于12月12日在北京日坛宾馆开幕,本次论坛由中国外文局、中国翻译研究院主办,中国翻译协会、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协办,中国外文局教育培训中心承办。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闫国华进行主旨发言,以下为发言内容:

        一、 国家战略的发展对高校翻译人才培养提出新挑战

        当前,我国外交战略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出积极主动、高层引领、直面问题、精准发力的特点,而这一切,对于高校教育,特别是高校翻译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

        (一) 国家战略发展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全球性大国,其外交发展不仅具有地区影响力,也具有全球影响。不仅影响到中国的国际环境,也会影响到中国国内的改革和进步。

        在2015年一年内,中国领导人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外交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受到世界各方的高度关注。主要亮点中既有大国关系的良性互动,也有周边外交的精耕细作;既有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关系的深化合作,也有多边外交的积极运筹。从中俄良好关系的进一步升华,到中英黄金时代的开启;从两岸领导人历史性的握手,到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从政治互信到国家安全,从经济合作到人文交流,从一带一路到命运共同体,充分体现出中国正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改革,致力于做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决心。

        全球化的战略发展和积极治理改革,必然会引燃中华文化与全球各地文化的密切交流与融合,带来广泛的人文交流。12月6日,第十届全球孔子学院大会在上海召开,来自世界各地130多个国家的近5000名代表齐聚上海,共同探讨文明互鉴、文化共荣。刘延东副总理在大会上作了题为“适应需求、融合发展,为促进世界文明多元多彩贡献力量”的主旨演讲。经过10年的发展,孔子学院——这张中国靓丽的名片,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如今孔子学院总数已达500所、孔子课堂1000个、注册学员超过190万人,遍布在世界134个国家。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互鉴而丰富,而交流与互鉴都将通过语言的沟通来完成。语言既是工具,更是载体,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而高质量的翻译将会使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增加诱人的色彩。

        (二) 机遇和挑战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快速发展,各国日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时,国家战略的发展向我们高校的教育发展,特别是翻译人才的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

        1、 要求翻译人才具有技能水平高、语种覆盖广、知识口径宽的新特点。新的翻译人才不仅仅语言和语言转换能力要强,语种要覆盖广泛,要有广博的知识,要了解对方的文化,要能够用对方能够接受的方式弘扬中华文化,推出中国的产品和服务。传声筒式的翻译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对新形势下翻译人才的需求。而全球化的发展需要更多小语种高级翻译人才的出现。

        2、 对高级翻译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呈现出广泛化和多层次化。当前,不仅仅国家外事部门、外经外贸部门需要翻译人才,国家的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各个行业、各种企业、民间组织都有对外交往的渠道和发展空间,都需要翻译人才,而且对翻译人才技能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我国很多质高价廉的产品外销效果不佳,其中一个很重要原因是翻译的质量不高,包括文字翻译的质量和文化传达的质量。因此,对高级翻译人才的数量需求急剧增长。高级翻译人才,意味着顺畅的交流、成功的营销和喜闻乐见的文化传输。

        二、 高校翻译人才培养特点及面临的问题

        (一) 高校翻译人才培养特点

        1、 热门专业。目前,我国共有200多所高校设有翻译硕士专业(MTI)。应该说,翻译专业已成为热门专业。以北京外国语大学为例,每年都有上千名报考硕士层次的翻译专业。

        2、 翻译人才教育形成多层次架构。目前高校中,翻译专业有学士、硕士和博士三个层次,呈金字塔状,而且因为生源和师资的不同,基本上覆盖了对翻译人才需求的初、中、高各个层次。

        3、 翻译人才培养的数量还有增加的趋势。鉴于我国对外交往不断扩大,翻译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多,呈上升趋势。

        4、 翻译人才培养的质量逐步提高。随着各高校对翻译专业的重视和投入,翻译专业愈加成熟,师资水平不断提高,生源质量越来越好,培养质量也在逐步提高。

        (二) 翻译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1、 高级翻译人才的培养速度远远不能满足国家的快速发展。尽管全国高校大力发展开发翻译专业,也形成了良好的培养结构,并不断提高教学数量和教学质量,但翻译人才的培养速度与国家发展的速度仍有较大的滞后,特别是号称“金领”的同声传译的翻译人才更是有较大的缺口。

        2、 非通用语种高级翻译人才极度匮乏。非通用语种高级人才的匮乏更为明显,能够从事非通用语种中外同声传译的翻译人才在全国基本上是凤毛麟角。

        3、 普遍缺乏高质量师资。造成以上情形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高质量师资的匮乏。目前全国最好的高级翻译师资大多集中在几家高校中,他们平时担任了较为繁重的教学任务,基本无法分心其他。而社会上的高级译员有往往忙于翻译工作,无暇顾及教育与培训事宜。

        4、 院校翻译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衔接不够。翻译专业和高校内其他专业有着同样的困惑,那就是与社会需求联系不够紧密,尽管目前通过广泛建立实训基地等方式加以解决,但因为各种原因仍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5、 高校翻译资源对社会的支持作用不大。高校翻译专业是全国翻译资源最为丰富的地方,做好翻译教学、培养高质量的翻译人才是高校的本职。但在目前翻译人才缺乏的时期,高校教育资源直接投入国家建设,支持国家走出去,主动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还有巨大发展空间。

        (三) 北外的应对和措施

        北京外国语大学自1941年建校以来,已经走过了74年的历程。从诞生那天起,北外就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外交、外事和翻译人才的重任,先后为共和国培养了400多位驻外大使、1000多位参赞,素有“外交官摇篮”的美誉。目前,北外共开设70种外语,包括欧盟、东盟所有官方语言。为了服务国家的外交战略和“一带一路”,北外将覆盖所有与中国建交国家的官方语言,特别是非通用语种的建设和发展。

        1、 培养标准。以国家战略的发展为指针,培养复合型、复语型、高质量的高级翻译和跨文化交流人才。

        2 、翻译技能加通识教育;掌握一门外语并不等于能够胜任翻译工作。高质量的翻译除了精通外语、熟知技能外,还需具备宽广的视野和渊博的知识。因此,博彩众长的通识教育能够使北外翻译专业的学生在知识和技能方面得到大大提升,进入工作岗位后很快就能胜任翻译工作。

        三、 院校后翻译人才的现状及需求

        (一) 翻译众多,水平参差不齐。社会上各单位担任和部分担任翻译工作的人员众多,其中有翻译专业的毕业生,也有语言专业的毕业生,还有具备一定语言基础、但没有任何翻译知识的人员。这些人员的翻译技能水平相差很大,参差不齐。

        (二) 缺乏系统的、连贯的培训。大多数翻译人员非科班出身,没有机会参加系统的、连贯的翻译培训。

        (三) 培训时间不能保证。这些翻译人员事务性工作繁忙,无暇顾及相关培训,没有机会提高自己。曾科班出身的翻译人员也因事务性工作过多,导致本人翻译技能水平下降,却没有时间深造。

        四、 翻译人才的院校教育与后院校培养衔接

        从某种意义上说,院校翻译教育更为侧重为学生提供通用的翻译技能和知识,是一种领进门的过程,为他们奠定良好的专业技能基础。但翻译能力和跨文化交流的成长是一个不断渐进的过程,因此,从事翻译工作的实践经历将会促进翻译人才的不断进步。从这个意义上说,后院校的经历和培养,对于翻译人员的发展则更为重要。如何才能让翻译人员在繁忙的工作中保持并不断提高翻译技能水平呢?继续教育也就是后院校培养将发挥重要作用。

        (一) 院校在翻译人才后院校培养中的作用。一般而言,无论是行业培训机构还是社会培训机构,行业的专业培训是强项,但在高端的翻译培训中,借鉴高校优质的师资已成为普遍模式。高校以本身优质的教学资源(师资、教学环境、设备、教学材料等)补充衔接行业和社会中底端的培训,构成一个完整的后院校非学历培训体系,应该是一个有效的发展模式。

        (二) 院校与用人单位的紧密结合。院校培养翻译人才缺乏行业专业知识,而用人单位专业知识丰富却缺乏高端的翻译培训资源。如何将院校优质的翻译教育和翻译服务资源直接与用人单位挂钩,将会双向解决院校教育需求和用人单位的翻译需求。

        (三) 具体措施

        1、 建立长期稳定的行业性实训基地。院校和行业携起合作,优势互补,组建长期稳定的行业实训基地,一方面既能够为高校学生提供实战经历,增加积累,为今后投入工作奠定基础;同时又可以用优质的翻译教育资源和翻译人才,解决行业存在的人才短缺、翻译人才培养等实际问题。

        2、 院校优质资源直接参与后院校培养。

高校以优质的教育资源,与行业和社会机构的中低端翻译培训进行衔接,构成后院校翻译培训的完整体系,对一线翻译人员直接进行培训支持。

        3、 开展行业性联合培养。

        与行业组织联合培养,充分发挥院校高级通用技能和行业专业技能的优势,对翻译人员进行专业系统地培训,逐步提高行业翻译人员的综合素质。

        北京外国语大学愿意与各有关单位携手合作,为提升我国的总体翻译水平和质量发挥我们的特长,贡献我们的力量。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