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精神中的协进故事(一):诞生在抗战烽火中的成都私立协进中学
2025.08.25 来源:中国网成都市树德协进中学前身为1913年1月创办的“四川省立第一中学校”,建校初学校便以“健全国民,服务国家”为办学宗旨,教书育人,开启民智。
1922年4月,树德协进中学学生会主席阳翰笙(原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中国影协主席)和学生会副主席李硕勋(革命烈士,原国务院总理李鹏之父)与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童庸生、成都师范学院学生刘弄潮、四川省立成都女子师范学校学生雷兴政等创建了四川省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7年,省立一中学生在程进思(革命烈士)、裴紫玖(革命烈士)的领导下,开展争取教育经费独立运动。1928年2月,反动军阀制造“二·一六”惨案,反动当局随之强行下令解散省立一中,军阀派兵进驻学校。
1933年4月,张志和、陈离等在省立一中校址创办成都私立协进中学,张志和为董事长,拟定校名为“协进中学”,其意为“协同一致,共同进取”,确定“智、勇、诚、朴”为校训。
1938年6月,学校成立了中共成都私立协进中学总支委员会,被誉为“红色学校”“成都的陕北公学”“人民阵线的根据地”。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几易校名。2001年7月改名为“四川省成都市第二十八中学”。2009年5月至今,学校由成都市树德中学领办,更名为“成都市树德协进中学”,迎来了转型升级的高速发展。
112年峥嵘岁月,赋予了这方教育圣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作为“红色摇篮”,涌现了恽代英、李硕勋、康明惠、杨伯恺等革命先驱,为新中国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立下了不朽功勋;培育出以两院院士黄汲清、钟山、李小文、石碧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科技精英,以阳翰笙、吴虞、蒙文通、沙汀、曹葆华、袁珂与欧洲科学院院士张隆溪等为代表的众多文化大家,为祖国的科学文化事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自2009年起,学校成为树德中学教育集团的重要成员校,办学质量连续15年获教育主管部门表彰奖励,先后被评为全国行知式好学校、全国青少年计算机科技创新实践教育示范基地、四川省高中课改样本校、四川省文明校园、成都市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基地学校、成都市普通高中学生基础创新学习中心、成都市教师发展基地学校、青羊区红色信仰课程实践基地校、少年中国芯工程基地校等。2023年获评“四川省一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引领型)”,跻身全国一流优质名校之列。
图为位于成都市西胜街18号的四川省一中校门
“岷山峨峨,钟灵协中,莘莘学子,为民前锋,恪遵总理遗训,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自觉自励,努力勤学,勿依循,雪我国耻,复我国魂”响彻蓉城上空。这是创办于1933年4月抗战烽火中的成都私立协进中学(现成都市树德协进中学)的校歌。歌中“莘莘学子,为民前锋……雪我国耻,复我国魂”体现了协进中学为抗战“作育人才”“建立国基”,推动“社会进步,文化发展”的办学宗旨。
校董事会成员陈离、张志和等川军爱国将领深感国难日重,因而积极赞成国共合作,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支持共产党人在学校和社会上从事抗日救亡活动。校董事长陈离凭借其在川军中的地位和影响,决心把协进中学办成宣传抗日、培养救亡骨干的阵地。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大举进攻中国。11月,因前线战事吃紧,吴景伯忙于军务辞去校长之职。张志和代理校长后,即聘爱国进步人士谷醒华为副校长,中共党员曾学圃为事务主任。陈离敦聘刚从上海回到成都的杨伯恺任学校教务主任。杨伯恺履新之始便特别注重教育与时代同步:“必须紧急实施国防教育,赶快把整个后方动员起来!抗战!抗战!”学校响亮地提出“读书不忘救国”的口号,支持学生参加救亡运动。而后,学校许多爱国学生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大声社”“星芒社”“群力社”等救亡团体。学生宣传队、服务团利用假期走出校门,东到苏码头、煎茶溪等地,南抵彭山、眉山、青神等县,西至青白江、严家桥、崇义桥、郫县等地乡村集镇宣传抗日救国,慰问出征家属。学校图书管理员袁珂与罗民先、蔡天心、余文涵、陈光腾、李士杰等学生自筹经费编发进步刊物《火炬(半月刊)》,积极宣传全民抗战。《火炬(半月刊)》仅出版四、五期即被国民党省党部列为“反动”刊物禁刊,主编罗民先亦被列入“反动”分子名册。为响应学校实施战时教育,袁珂还与二弟袁靳、余文涵等协进同学组建国防剧团,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到街头和城郊乡镇演出《放下你的鞭子》《伤兵从前线归来》等抗日小剧。学校宣传抗日救亡运动经常演出抗日话剧,在社会上享有“红色大舞台”美称。
1937年底,面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袁靳和同班的杨鸣皋等几位同学舍弃城市优渥生活,毅然奔赴延安。那时,川陕沿途随时有土匪强盗出没打劫撕票,国民党军队还在梓潼、广元、剑阁等地设置明哨暗卡,专门检查抓捕去延安和边区的进步青年。袁靳一行以到西安报考学校为由,历经千辛万苦于次年1月抵达延安,成为成都第一批突破国民党火线封锁到达延安的青年学生。
1938年2月,刚从从延安回川任省军委委员的周俊烈到协进中学以教书为掩护,秘密发展壮大党的组织。他和曾学圃一起秘密召开学校地下党员代表会,讨论如何大力发展党员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共产主义教育等,会议决定成立学校教员党支部。教员党支部成立后,余文涵、李士杰、张思钰、熊梦等一批进步青年在周俊烈、洪沛然、朱挹清、张象贤、胡曼祁等党员教师的培养下加入党组织。3月,学生党支部成立。
此时,中共成都市委提出全民动员进行抗战、学校实施国防教育的主张。车耀先和协进教员杨伯恺、刘披云、帅昌书等四人奉命组成“实施国防教育研究小组”,研究制定《成都市战时教育实施方案》,造就抗战骨干。随着形势的发展,谷醒华校长在协进中学大力推行战时教育,学校党组织与时俱进,将校内的抗战教育同社会上的抗日斗争密切结合,经常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学校,到大街小巷去宣传抗日救亡,为前线将士募捐。他们曾穿着特制“车夫服装”沿街义卖,将义卖所得交给抗敌后援会。当武汉保卫战激烈之时,学校体育教师领着学生到少城公园(今人民公园)大球场上锻炼课,同学们沿途高唱抗战救亡歌曲,高呼保卫大武汉的口号,引发市民共鸣。公民课上,教务主任杨伯恺公开宣讲中国共产党的《八一宣言》;党员黄觉民宣传劳动创造世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本质和必然灭亡等道理。国文课上,党员刘披云自编《抗战文选》指导学生阅读。地理课上,党员吴德让经常结合抗战形势讲授,如察哈尔抗战、绥远抗战、冀东事件、平型关大战以及八路军在华北建立抗日根据地等形势,他先在黑板上画一个地图,用箭头一指,就开始讲日本帝国主义何时在什么地方进行侵略,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如何坚持斗争等,有时还情不自禁地唱上一首热血澎湃的抗日歌曲,课堂生动活泼,激荡人心。学校被社会进步人士誉为“小抗大”,亦被国民党当局骂为“‘人民阵线’的窝子”。
从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后到1941年“皖南事变”,萧华清、黄觉民、刘披云、杜桴生、周俊烈、郑伯克、帅昌书、邹风平、李筱亭、康乃尔、方敬、倪受禧、赵世兰、赵君陶等三十多位党员教师把学校的讲台作为抨击国民党卖国求荣的投降行径,宣传马列主义和抗战救亡的主要阵地。他们以浩然的正气,真挚炽烈地为协进学子导引光与热,启导他们的觉悟,一批批渴求进步与光明的学生在协进加入中国共产党,革命的薪火就此点燃。时人口口相传“要革命,读协进;要救国,到陕北”,人们总是把协进中学和革命圣地延安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皆以为延安陕北公学再现,学校被誉为“成都的陕北公学”。在协进中学受到锻炼的一百多名师生党员,随着斗争的发展和需要,先后奔赴抗日前线,或到革命圣地延安,或到敌人后方去战斗。他们为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所作出的贡献,历史不会忘记。是的,历史永远不会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