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拟声词,是一门学问,需要熟悉英语拟声词的用法,多读多看多体会前辈翻译大家的作品,并在实践中不断打磨,才能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声有色”地呈现给世界。
霍克斯教授用西方读者最为熟悉的诗歌形式来翻译中国的诗词。他的译诗就像西方语言外壳包裹着一个“中国芯”,行云流水,润物无声,中国故事,国际表达。
翻译叠字,要想做到形神兼备非常困难。林语堂、宇文所安、许渊冲等著名翻译家给我们树立了典范,他们的译文精彩纷呈,很值得我们学习。
林语堂的英文著作《苏东坡传》,对苏东坡生平的记录和东坡诗词的翻译,均有独到之处,在此,向各位学习英语和翻译的读者隆重推荐。
诗歌翻译可以说是所有文体翻译中最难的,既要传情达意,又要音韵谐美,还要营造出原诗的情境和气氛。许渊冲先生有很多佳译佳作,这首范仲淹的《渔家傲》即是其中典范,值得我们仔细揣摩学习。
李后主因为词来到这个世界,也因为词离开这个世界,在他身后,柳永、苏东坡、李清照、陆游、辛弃疾排着长队登上文坛,开启了宋词的辉煌时代。
诗译得好不好,其实没有一个真正权威的评价标准。我倒是觉得朗读是个好办法,因为诗词和歌曲一样,都是通过声音和旋律来抒发情感,如果读起来上口,听起来悦耳,基本上错不了。
如果读者朋友有耐心读完我这篇文章,对杜甫《江南逢李龟年》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李龟年这个人物有所了解,并通过学习三位翻译大家的译文,于诗词翻译方面有所体会和收获,我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杜甫的诗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很多优秀的翻译家,苦心孤诣,孜孜不倦,以优美的文字,将杜诗译介给海外读者,这是对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可是,有些不合格的译者,胡译乱译,把杜甫的诗糟蹋得面目全非。
杜甫是一个爱马且懂马的诗人。也许,他在马的身上看到了儒家的理想人格品质——勇敢、坚毅、劬劳、忠诚……甚至,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翻译是一项艰苦的工作,翻译诗歌更是艰苦卓绝。翻译家无论怎么努力追赶,李白杜甫总是“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想与他们并肩而行步调一致几乎是不可能的。
闻一多先生评价李白和杜甫的相遇是“我们四千年的历史里,除了孔子见老子,没有比这两人的会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纪念的”,是“青天里太阳和月亮走碰了头”,说得太好了!
中国是诗的国度,几千年薪火相传,弦歌不绝,涌现出一代又一代优秀的诗人,璨若星辰,光彩夺目。但在如此众多的诗人当中,能称得上“仙”和“圣”的,只有李白和杜甫。
从古到今,图财害命的案子并不少见,但是因为一首诗闹出人命的事儿一般人还真没听说过。今天网络上有个流行的说法叫“活久见”,可是真要见识到如此奇葩的事情,至少要从唐朝活起。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感情真挚,音节谐美,一气呵成,有如天籁,呈现出一种天然真色之美。这么优美的一首辞赋,能够翻译成同样优美的英文吗?
陶渊明的诗语言平淡,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深厚的情感,初读一看就懂,细品则意味深长。正因如此,翻译陶诗不易,因为在语言转换的过程中会失去原诗中特有的那一份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