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12日,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举办,规模创历届之最。220余家企业携1500余件“黑科技”亮相,人形机器人整机展商达50家,大会成为全球机器人领域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行业盛会之一。
十年蝶变,中国机器人“加速跑”
本届大会以“让机器人更智慧,让具身体更智能”为主题,吸引ABB、费斯托、埃斯顿、宇树科技、银河通用、中信重工等220余家中外企业同台竞技。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在开幕式上表示,过去十年,机器人产业已成为中国科技创新的鲜明标识,其繁荣离不开全球技术交汇与产业链深度协同,“我们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推动机器人技术赋能千行百业。”
数据显示,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机器人生产国,工业机器人产量由2015年的3.3万套增长至2024年的55.6万套,服务类机器人为1051.9万套,同比增长34.3%。大会现场,100余款新品首发,数量接近去年两倍。
人形机器人“组团”登场,场景应用再进阶
50家全尺寸人形机器人整机企业首次“组团”参展,创历届之最。优必选携五款机器人亮相,其中Walker S2为全球首款可自主换电的人形机器人,工作半径1.8米、腰部可旋转162度,搭配毫米级精度灵巧手,已在多家工厂上岗。优必选品牌负责人谭旻介绍,这款机器人还能完成货物堆叠等复杂工序,“续航焦虑”被彻底破解。
宇树科技展台前,两个戴着不同颜色头盔和手套的人形机器人G1表演着激烈格斗。它们闪转腾挪间拳脚相接,发出清脆的金属碰撞声,引来现场观众频频喝彩。宇树科技创始人、首席执行官王兴兴指着机器人铝合金腿部的凹坑介绍,机器人在格斗中需完成十几到二十个随机组合的动作,既要切换丝滑,又要应对强冲击,这与无干扰表演的技术水平截然不同。“这些凹坑正是抗冲击技术突破的直接证明。”
核心零部件“突围”,感知能力再升级
人形机器人爆发式增长,带动核心零部件快速迭代。禾赛科技副总裁刘兴伟介绍,其最新JT系列超半球3D激光雷达拥有360°×189°全球最广视场角,上市5个月交付量已超10万台,广泛应用于人形、四足机器人及自动驾驶领域。刘兴伟预计,从割草机、扫地机等家庭场景,到无人物流车、人形机器人等前沿领域,激光雷达正加速普及,未来在机器人领域整体市场总量有望达到百亿级。
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广东省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董事长丁宁表示:“两年前,我们一个人形机器人中,国产部件占比可能只有30%左右,很多核心元器件依赖德国等国外供应商。而今年,这一比例已超过80%。”
国际面孔增多,中国机遇全球共享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国际“朋友圈”再度扩容,大会获得28家国际机构的支持,邀请32位国际顶尖专家分享全球机器人创新前沿和应用热点,吸引了527位国外嘉宾参会、1731位外籍人士观展、160位国际选手参赛。东盟智慧产业联盟、尼泊尔机器人协会、喀麦隆机器人协会等机构发布机器人应用场景需求,新加坡团组发布29项采购和合作需求。
瑞士工程院士布拉德利·尼尔森感叹,中国在智能产业研发方面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发展前景引人期待,这体现了中国政府持续投入机器人产业的远见卓识和长期规划,值得钦佩。美国自动化促进协会主席杰夫·伯恩斯坦认为,中国已彻底改变了全球机器人领域的格局,他呼吁中美两国携手努力,以机器人、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为世界和人类带来好处。
政策加码,产业未来可期
根据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将支持大模型创新应用,加速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制造装备落地。大会主办方透露,大会期间售出机器人及相关产品1.9万台、销售额超2亿元,并启动6项国家人才计划。
从“制造”到“智造”,从“应用”到“生态”,十年间,世界机器人大会已成为观察中国科技跃迁的重要窗口。业内专家指出,随着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技术的深度融合,中国机器人产业正迎来新一轮“黄金发展期”,为全球经济复苏注入澎湃动能。(陈珂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