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6日,“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电影《731》观摩研讨会”在人民日报社举行。[主办方供图]
9月26日,“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电影《731》观摩研讨会”在人民日报社举行。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影片《731》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历史与艺术、记忆与和平的广泛思考。本次研讨会由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办、中国电影评论学会提供学术支持,来自电影界、教育界、党史研究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与影片主创齐聚一堂,围绕影片的历史价值、艺术表达与现实意义展开深入交流。
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副理事长周建东特别强调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我们的管理部门需要更加自信,真正有历史担当的作品是能够获得市场认可的,我们应该主动发声,而不是被所谓的舆情所左右。”北京电影学院原党委书记侯光明教授认为,影片具有全球反战共鸣的意义。“这部电影不仅面向中国观众,更推动了731罪行进入全球反法西斯记忆体系。”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张颐武教授认为,影片通过感性力量树立了正确的二战史观。“影片中关于姓名的主题特别重要——从编号到名字的转变,象征着从物化到人性的回归。这种感性叙述比单纯说教更有力量。”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六研究部原主任、研究员张士义从国际视野出发表示,电影尽最大可能还原了稀缺的历史真相,其具象化的影像手段有利于国际传播,建议增加外文语种、拓展传播渠道、扩大发行范围,让更多国家的民众了解历史真相,让这部移动的“死亡实验室”和“罪证陈列馆”在国际上发挥更大作用。
学者们一致认为,影片超越国界的反战主题,传递出“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普世价值。它促使观众反思战争之殇,强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正视历史,共同守护和平”,具有推动国际社会共同维护和平的现实意义。
电影《731》导演赵林山分享了创作历程,他表示,影片制作耗时十余年,团队查阅文献资料超过百万字,走访了众多历史学者、反战人士和受害者家属。“遗忘等于二次杀戮,《731》的第一使命就是拒绝遗忘,”赵林山强调,“面对这段被蓄意掩盖的历史,我们必须以近乎偏执的严谨,为每个细节注入真实的力量。”
电影《731》作为一部承载厚重历史题材的影片,在历史真实与艺术表达之间找到了平衡点。与会专家期待,通过这部影片,更多观众能够寻求历史启示,获得走向未来、面向民族复兴的生动力量。

来自电影界、教育界、党史研究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与影片主创参会后合影。[主办方供图]

Share: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3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