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雷人最诗意最有趣 北京经典地名串串烧

北京地名人物篇:三个英雄

北京城现在有三条沿用由国民党北平政府时期以人名命名的三条路,分别是:佟麟阁路、赵登禹路、张自忠路,小编查询有关这三个英雄人物的相关资料,放此共学之。

● 三人简述

张自忠(1891-1940),字荩忱,山东临清人,抗日将领。1911年在天津法政学堂求学时秘密加入同盟会。1914年投笔从戎。1917年入冯玉祥部,历任营长、团长、旅长、师长等职。1930年中原大战后,冯玉祥军事集团被瓦解,张自忠所部被蒋介石收编。1931年后,张自忠曾任第29军第38师师长、第59军军长、第33集团军总司令兼第五战区右翼兵团司令等职。1940年5月,日军集结重兵向宜昌发动进攻。他率部从右翼打击向枣阳地区进犯的日军主力。出击前,召集军事会议,鼓舞士气,全军士气高昂,与敌激战,连连告捷。经过七、八天的苦战,部队减员甚重,粮弹两缺。5月16日,张自忠在湖北“枣宜战役”中牺牲,为国为民流尽最后一滴血,时年49岁。

佟麟阁(1892—1937),原名凌阁,字捷三,满族,河北省高阳县边家坞人。1892年10月29日佟麟阁生于农民家庭。父亲佟焕文,母亲胡氏。他幼时就学于舅父胡老先生门下,读经史。1911年11月,冯玉祥、王金铭、施从云等举行滦州起义,沉寂的北方,一时革命空气弥漫。第二年,在陆建章手下任前营营长的冯王祥奉命到河北省景县招募新兵,佟麟阁慕冯玉祥爱国之名,毅然投笔从戎,为左哨哨兵,旋为哨长。1930年中原大战期间,佟麟阁奉冯玉祥之命,在西安建立新一军,任军长兼第27师师长,负责召集西北军旧部,招募新兵,积极训练,巩固后方。佟麟阁善于练兵,冯五祥曾称赞“佟善练兵心极细”。后任29军副军长。1937年7月28日,佟辚阁在指挥右翼部队向日军突击时,被敌机枪射中腿部,部下劝他稍退裹伤,他说:“情况紧急,抗敌事大,个人安危事小……”执意不肯,益奋勇当先。官兵感泣,拼命冲杀,此战惨烈,死亡忱籍。日军见久攻不下,便派飞机前来助战,在敌机的狂轰滥炸中,带伤指挥作战的佟麟阁头部又受重创,终于壮烈殉国,时年45岁。

赵登禹(1890-1937),字舜臣,山东菏泽赵楼(今菏泽牡丹区牡丹办事处)人。1914年加入冯玉祥的部队,后任冯的随身护兵。1926年参加北伐。1933年,任第29军第37师第109旅旅长,后任第132师师长。1933年初,日本侵略军侵袭热河省,攻占了承德后,开始向长城各口发动大举进攻。为消灭敌军,赵登禹利用敌军警戒疏忽,率部从两翼迂回敌人侧后,进行包抄袭击,打得敌人措手不及,死伤甚众。激战数日,敌人多次攻击不果,锐气尽挫,中国军队取得喜峰口战役胜利。喜峰口战役,共歼灭日军五六千人,狠狠地打击了敌军的嚣张气焰。全面抗战爆发后,7月下旬,数以万计的日军在飞机和坦克的掩护下,分别向北平、天津以及邻近各战略要地大举进攻。担任132师师长的赵登禹,率部抗击日军入侵,守卫北京城外的南苑。部队孤军作战,在敌人炮火和飞机的狂轰滥炸下,损失惨重。赵登禹率部誓死坚守阵地,拼死抗击。7月28日,在奉命向北平撤退途中,遭到日军伏击,壮烈殉国,牺牲时年仅47岁。

毛泽东同志曾高度评价赵登禹等国民党抗日将领,称赞他们“给了全中国人民以崇高伟大的模范”。

街道命名

1946年11月14日,北平市临时参议会通过决议:张自忠、佟麟阁、赵登禹三位将军为国成仁,忠勇可钦。拟将本市铁狮子胡同改称张自忠路,北沟沿改称佟麟阁路,南沟沿改称赵登禹路,以资纪念。”。

张自忠路现是平安大街的一段,赵登禹路(白塔寺东)与佟麟阁路(民族文化宫南)相连。

“文革”时期,佟麟阁路改称四新路,赵登禹路改称中华路,张自忠路改称工农兵东大街。1984年10月恢复原名,延用至今。

人民网     2013/04/02
     1   2   3   4   5   6   7   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