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雷人最诗意最有趣 北京经典地名串串烧

四字篇

西四块玉胡同:造天坛的余料成中山公园牌楼

西四块玉胡同在天坛东门外体育馆路南侧,相传因明初建造天坛时遗留有四块巨大的汉白玉石料而得名。

1421年,明朝永乐皇帝将国都由南京迁到北京。在此之前,他不仅在城里建造了皇宫,也依传统在南郊营建了祭天的天坛。西四块玉胡同,和相邻的东四块玉北街、南街,在清末编纂的《京师坊巷志稿》中统称为“四块玉”。相传,这里遗留有永乐时期建造天坛剩余的四块巨大的汉白玉石料。还有一种说法,是说现在中山公园南门内题有“保卫和平”的大牌坊,就是用这四块石料打造的。

1900年6月20日,加入了义和团的清军神机营队长恩海,在东单北大街西总布胡同口巡逻时击毙了开枪挑衅的德国公使克林德。八国联军侵占北京之后,德军要求清政府在克林德被击毙处建造纪念碑,并在上边题刻光绪皇帝的道歉诏书。纪念碑于1901年6月25日开工,于1903年1月8日完工,其样式虽然建成中国传统的牌坊,但名称却叫“克林德碑”。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国战败而告结束,北洋政府于1918年11月13日拆毁了建在东单北大街上的克林德碑,又于1919年将其在中央公园(1928年改称中山公园)重新组装,铲除了上边的道歉诏书,由当时的国务总理钱能训题写了“公理战胜”。现在这座牌坊上的“保卫和平”,是1952年为纪念亚太地区和平会议在北京召开,由郭沫若题写的。

北京建筑所用汉白玉,历来由房山大石窝开采。当年克林德牌坊从开工到完工只用了一年半,由“四块玉”就地取材的说法似乎是可以成立的。而相传“四块玉”所在的地方,也确实距天坛很近。

五字篇

五塔寺村:什么叫“急时抱佛脚”

五塔寺村, 在动物园后身的长河北岸,其村口就在紫竹院公园门前的中关村南大街桥东侧。因建在这里的明代真觉寺中有五座塔而得名。

五塔寺在明代属于西直门外香山乡辖区。明初永乐皇帝于1421年迁都北京之后,有一位尼泊尔高僧班迪达来到北京,向皇帝贡献了一组金质的五方佛像和一张古印度“菩提伽耶大塔”的图样。永乐皇帝在香山乡建造了真觉寺,供班迪达传教和居住,并决定按照班迪达带来的图样建造一座大塔,以为朝廷祈福。

由于大塔规模庞大、样式繁复,迟至1473年才由永乐皇帝的曾孙成化皇帝完全建成,其特点是在内藏有石室和阶梯的大型塔座上,建有一大四小五座宝塔,这种样式称为“金刚宝座塔”,在北京地区是建成最早的。清代建造的碧云寺塔和西黄寺塔,也属此种样式。

真觉寺的金刚宝座塔,通体几乎不留一处空白,遍身雕满了佛像、经文、菩提树,还有五方佛的五种坐骑:狮、象、马、孔雀和大鹏,当年整座宝塔都是涂成彩色的。最为奇特的是在中间那座宝塔的基座上,还雕有一双赤裸的大脚。原来,这座金刚宝座塔是按照古印度早期佛塔的样式建造的。在佛教早期,不建寺院,只建佛塔;不雕佛像,只雕佛脚。拜佛脚,就等同于拜佛。有句老话说“平日不烧香,急时抱佛脚”,就是这样得来的。

真觉寺因院中的金刚宝座塔上有五座宝塔而被称为“五塔寺”,现在为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所在地,馆内立满了从北京各地收集的石碑、石像,矗立在庭院中心的金刚宝座塔,也成了博物馆内最大的藏品。

五棵松:五棵松死于修地铁

五棵松立交桥在复兴路与西四环路交叉处,因路口西边北侧原有五棵古松而得名。

有学者考证,那五棵古松,本是清代官员邵英墓地上的遗存。解放初期,五棵松旁边就是农田。在地里,可以拾到农民挖剩下的白薯,在天上,时常飞过在西郊机场起落的飞机。

1966年建造一线地铁时,实行“大开膛”式的明沟作业,五棵古松被铲除,但五棵松作为地名一直流传至今。附近的公交站、地铁站、立交桥,都以五棵松命名。

人民网     2013/04/02
     4   5   6   7   8   9   10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