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银行分理处地处深山 员工上班往返400里
一天现金量多时达4000万
张丽告诉记者,史家营乡下辖12个自然村,辖内仅有史家营分理处一家金融网点,辖区内2万多人,凡是和钱沾边的业务都得到窗口来办。张丽告诉记者,业务繁忙的时候,在岗的2名柜员需要一刻不停地操作,一天下来业务流水在150-200笔,现金量多时达到4000万元。
记者了解到,为改善营业室的硬件条件,为客户提供尽量舒适的环境,2011年底史家营分理处重新装修并更新办公设施、增设ATM,营业环境得到很大改善。与此同时,结合客户群体的特点,分理处因地制宜制定了相关工作预案。每月到发放补贴的时候,网点会提前做好现金的预定和各项准备工作,看着网点前排的长队,为了让村民能够早点取到钱,员工们常常顾不上吃午饭。
未来期待
希望旅游发展带动银行业务
史家营分理处如今只有2名柜员、1名经理、1位保安,然而张丽告诉记者,史家营分理处业务最繁忙的时候,曾经有过20多名员工。在煤矿关闭之前,史家营分理处是方圆50公里内唯一一家网点,很多外地的煤炭商人就拿着麻袋来存钱,“最多的时候,史家营分理处能有10亿存款,现在只有2亿左右。”张丽表示,煤矿的关闭确实会对史家营分理处的存款有一定的影响。
与此同时,当地生活环境艰苦,富裕的家庭都搬到县城居住,带走了网点优质的资源,剩下的客户群绝大部分不但不能给网点带来经济效益,而且给柜面带来“很大压力”。记者了解到,史家营分理处办理的绝大多数业务是为当地百姓发放各种补助,其中最繁琐的就是发放“四金”,即每半年发放农民粮食直补资金;每月发放农民最低生活保障金、60岁以上老人保险金和无保障金、残疾人保障金等。虽然这些钱很少,平均下来每人每月只有二三百元,但对于当地百姓来说,却是一个月的生活费,是很多人的生活支柱。办理这些业务对银行来说没有任何利润,还要配备大量的人力物力。
银行固然有社会责任,然而作为商业主体,盈利同样重要。如今的史家营分理处,如何平衡社会责任和盈利之间的关系?张丽告诉记者,史家营分理处距离百花山、圣莲山景区很近,旅游业是现在史家营乡努力发展的产业。此外,史家营煤矿关停后,近两年被国土资源部正式授予国家矿山公园资格,未来国家矿山公园建设完成后,也将对史家营分理处起到一定的辐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