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花八门的门神传说 您可别贴错
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就有过春节时在门上贴门神的习俗。门神,最初的含义是“司门之神”,源于上古时期的自然崇拜。原始崇拜认为凡与人类日常生活有关的事物皆有神在,如家中的门、灶、床等都有神灵在里面。在古人看来,门主出入,在整个房子中占重要的地位。所以古时祭祀,门为五祀(门、户、中溜、灶、行五种主要祭祀)之首,后世演变为门神。
根据史料记载,周代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祀门”的活动,而且是极为重要的一项典礼。上到天子,下到庶民,都要对门神加以礼敬。
在门神的传说中,神荼和郁垒二神的传说早有流传。在《山海经》、《风俗通义》、《重修纬书集成》、《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等书都有记载。
《山海经》里就有这样一段记述:“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蟠屈三千里,其卑枝东北曰鬼门,万鬼出入也。有二神,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众鬼之害人者。”说的是在东海之中有一座神山“度朔山”,这度朔山上有一株特别大的桃树。这棵大桃树盘曲三千里,在枝干延伸出去的最东北处,有一座“鬼门”,那里是众鬼出入的门户。而把守着鬼门的两位神将,一位叫神荼,一位叫郁垒,防止害人的鬼进入人们的家中。
另外,还有一些传说更加详细地描述了这两位门神:西南方的门叫神门,由神荼守卫,凡有邪神入山偷桃,神荼就用桃木剑砍其颈,用桃枝贯其腮,并将邪神投入海中喂毒龙。东北方的门叫鬼门,由郁垒守卫,如发现饿鬼上树偷吃,就缚以苇索,射以桃弧,扔到山坳里喂老虎。这两位门神各有十名壮士协助,所有邪神恶鬼见了他们都闻风而逃。
神荼、郁垒两兄弟是驱鬼辟邪之神,其形象自然不会慈眉善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有一幅画,画中即有神荼、郁垒的肖像。二神坐在桃树下,袒胸露腹,虬髯虎须,头上长角,手执桃木剑,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这种“凶神恶煞”的形象,显然是人们想象出来的。
从《山海经》等神话故事中发现,除了贴门神,当时的人们还有一个习俗:贴桃木。古人认为桃树的木头能够辟邪,有驱鬼的作用,桃木上书写上一些符号,便形成了符咒,如果把桃木打磨成宝剑的模样,便是除妖降魔的桃木剑了。《搜神记》佚文记载:“今俗法,每以腊冬除夕,饰桃人,垂苇索,画虎于门,左右置二灯,象虎眼,以祛不祥。”
后来,人们习惯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悬挂在门首,这就是“悬桃符”。桃符每年换一次,宋人王安石的《元日》诗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悬桃符的出现也是与唐代时期另一对门神的出现不无关系,这将在下文专门讲述。
关于贴桃木的风俗,还有一个小典故,五代时期后蜀的君主孟昶在两个桃木片上书写吉祥话挂在宫门口,这便是咱们今天对联的鼻祖。
回到贴门神的传说,由于那时候的门大多是木门,所以至今并没有实物留存,我们只能从汉代墓葬的墓门雕刻中见到二位神灵的身影。不过,关于门神故事,在文字上有确切记载的时间是在东汉年间。东汉年间,学者郑玄在给《礼记·丧服大记》中的“君至,主人迎,先入门右,巫止于门外,君释菜”这一句做注释时,提出了他自己的见解:“君释菜,以礼礼门神。”这是“门神”第一次在文字记载中出现。
与郑玄同时代的学者蔡邕在《独断》中也记载了贴门神的风俗:“岁竟,画荼垒,并悬苇索,以御凶。”到了魏晋南北朝,门神的习俗在民间已广为流行。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说:“岁旦,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
可惜的是,由于东汉之后的三国两晋时期,由于战乱频发,为防止盗墓的出现,“厚葬”的风俗被统治者放弃。由此上行下效,这一时期的墓葬中门神的形象基本上很难发现,再加上这一时期,我国建筑多为木制,基本上没有存留关于门神的形象。直到进入隋唐时期,门神的习俗出现了新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