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救援》剧组与中国科学家对谈 八大高校学生热情爆棚

 
Comment(s)打印 E-mail 中国网 2015-11-23
调整字号大小:

Read in English

 

 《火星救援》主创亮相清华大学点映礼。[中国网]

中国网11月23日讯(记者 张锐)上周六,《火星救援》主创,导演雷德利•斯科特、演员马特•达蒙、塞巴斯蒂安•斯坦、中国演员陈数等人出席了在清华大学清华大礼堂举办的《火星救援》点映活动,与现场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校、北京师范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8所高校的学生见面,现场尖叫与掌声不断,空前热烈。  当日活动现场还请到了四位不同科学领域的中国博士与主创对话,他们分别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嫦娥三号探测器副总设计师、玉兔号月球车设计师贾阳,科普视频《花日历》作者、植物学博士顾有容,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美国西北大学行星地质学博士李菡,协和医学院临床医学博士、《赶往火星》一书的翻译者之一徐蕴芸。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嫦娥三号探测器副总设计师、玉兔号月球车设计师贾阳博士将问题锁定在了导演斯科特的身上,对于片中呈现的火星世界尤为关注,他表示,“我特别感兴趣的是影片当中这些火星表面苍凉、凄美的图片,是计算机做的,还是实景拍摄的?”

斯科特告诉他说:“我们在约旦的玫瑰沙漠的地方找到了一个取景地,这里有美不胜收的地貌,很偏僻,开车要开40分钟才到,非常适合拍摄。其实拍这个电影对地形的要求很高,我们知道火星是所谓红色星球,这个颜色到底怎么调呢?我们其实是用后期特效做这个效果的。对我们来说最大的挑战是天空怎么办。因为我们知道火星其实是没有空气,不可能有天空,没有蓝天,但是我们知道有风,有尘,所以我希望我们火星专家可以原谅我们,我们自己擅自做出了一个尘、云,这可能是我们自己添加的不是特别科学的东西。”

植物学博士顾有容则对片中马特•达蒙饰演的宇航员种植土豆的情节很感兴趣。土豆是片中一个神奇的“角色”,马特•达蒙为了不成为在火星饿死的第一个人,凭借自己植物学家的本领,在火星建起了土豆种植农场,片中很多幽默元素都是由“土豆君”贡献的。

达蒙透露,其实在拍戏的过程中,他和剧组真的学会了种土豆。在影棚里有一个小的土豆农场,整个剧组天天盯着小土豆的苗,好决定土豆成长的各个阶段如何与电影衔接。他说他觉得做演员这一点很好玩,可以学到一些“古怪”的小技能,“很开心能与真正的植物学家在一起对谈,我学到的都是皮毛,土豆种植只是植物学的很小一部分。”

在谈到在火星种土豆和在地球家里后院种土豆的区别时,达蒙笑称在地球种土豆比火星要容易很多,“因为我可以到商店买一些肥料,不用费劲积攒我同事们,比如塞巴斯蒂安的粪便去施肥啦。”达蒙的回答引起现场哄堂大笑。

在片中,也有中国元素的加入,陈数扮演的中国航天女科学家就是拯救马特•达蒙的关键。女博士李菡笑问,该如何饰演好一位女科学家呢?相信这部电影会催生一批女科学家,因为学好数理化,不仅走遍宇宙也不怕,关键时刻还能拯救男神。

陈数表示,“很多网友说,我拯救了男神马特•达蒙,还挺有趣的。演好一个女科学家,我认为是要演出女性该有的柔软度,每一个科学家都值得尊敬,尤其是女科学家。女性天生会具备更温柔细腻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所以我在片中也充当着一个沟通和说服的角色,我们为什么加入拯救?我们是否需要获得什么回报?这些都是片中这位女科学家的要想的问题,其实救一个人,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不需要理由和回报。”

在《火星救援》中,马特•达蒙独自一人生活在火星,没有食物,营养的缺失,以及长期孤独、求救无门的心理压力,种种情况可能导致的心理阴影问题,得到了现场医学博士徐蕴芸的关注。塞巴斯蒂安在现场表达了对马特•达蒙的羡慕:“这个电影之后,马特•达蒙将成为新的全民英雄。如果把我都在火星,我不一定有那么多办法和意志力回到地球,乐观的求生意志力特别重要。”

《火星救援》中,马特•达蒙完美的演绎了一个话唠如何以逗比精神面对惨淡的人生,从而创造出奇迹。《火星救援》电影被誉为今年最好看的太空科幻电影,也因为涉及航天、数学、物理、化学、植物学、医学等众多科学领域被誉为“给科学的一封情书。”电影将于11月25日以3D、中国巨幕3D、IMAX 3D的版本在中国内地全面上映。

1  2  3  >  


分享到:

Go to Forum >>0 Comment(s)

No comments.

Add your comments...

  • User Name Required
  • Your Comment
  • Enter the words you see:   
    Racist, abusive and off-topic comments may be removed by the moderator.
Send your storiesGet more from China.org.cnMobileMobileRSSRSSNewsletterNewsl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