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方心迅大师 [图片:中国网] |
中国网3月17日讯(记者 郭翊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大规模机械生产与互联网越来越多地介入到了传统艺术领域。生产技术革命虽然带来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但同时也侵蚀着传统艺术的“灵魂”。作为肩负着传承中华文化千年历史的雕刻艺术,同样也面临危机。
如今,懂雕刻、会雕刻、擅长雕刻、能摸清雕刻门道的国人,少之又少。随着电子化、机械化的普及,手工雕刻艺术也经受着具有“短、平、快”特点的智能制造手法的威胁。《人民艺术家》杂志总编汪明华表示,艺术最大的特征是个性化,没有个性化的雕刻,就没有了意义。
对此,中国网记者对著名雕刻大师方心迅进行了专访,希望通过了解民间艺术大师背后的故事,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雕刻:字外的功夫
现年65岁的方心迅大师,生于安徽寿县,现居著名陶都江苏宜兴,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从事雕刻艺术,各类石头、陶器、木材、食材和玉器,经他手下,都能被赋予独特的艺术内涵和精神底蕴。
方心迅告诉中国网记者,雕刻的完成,最基本的是“刀上”功夫;把字刻好,是“刀外”功夫;而雕刻当中所体现的文化素养,则是“字外”功夫。而最能体现陶刻价值的,正是“字外”功夫。
作为中国紫砂雕刻最优秀的传承人之一,方心迅说,“把每一个茶壶的内涵提炼出来,很费工夫,但我对此很有兴趣。”对于如何从手工艺品的制作当中,真正地“表情达意”,他表示这是要动脑筋的。
初出茅庐:比老师傅刻的还好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之前,方心迅从未接触过雕刻,只是在文革时期练得了一手好字。有人上门找他帮忙刻墓碑,没有任何经验的方心迅竟一鸣惊人,懂行的人纷纷表示,他刻的墓碑“比老师傅刻的还好”。
八十年代以来,他所在的寿县加快古城建设,包括廉颇墓、汉淮南王墓在内的知名墓碑雕刻都出于方心迅之手。随着名气渐长,很多书法家点名要求他参与文字的雕刻。他的收入也日益增加,他33岁时接手的“汉淮南王墓”墓碑的雕刻工作,费用就高达2000多元,而当时方心迅的月工资只有48元。
到了九十年代末,退休之后,他来到上海,参与了多项重大石雕工程,包括复旦大学江湾校区在内的多所上海高校的校门、校训和校徽,都出自方心迅之手。
花甲之年二次创业
“在我60岁时,家里孩子们都成家立业了,觉得我年纪大了,就不要再雕刻了,但我还是对这项艺术有浓厚的兴趣。”方心迅告诉记者,他独自一人背上锅碗瓢盆开始了二次创业,来到中国陶都宜兴,在当地租了房子,开始陶刻生涯,紫砂壶雕刻成了他的主要业务。
他表示,紫砂壶的雕刻远比“匠心”更具内涵。“用何种紫砂料,决定了它的材质;出自哪位大师之手,赋予了它的形状;而雕刻的过程,则是要提炼它的精神内涵。”
他认为,很多现代雕刻师缺乏的就是精神内涵。
“把一个茶壶的内涵提炼出来,很费工夫,但我很有兴趣。”
以一件十分满意的紫砂壶雕刻品为例,茶壶盖上的造型是一个悠闲的牧童倚靠在牛背上。经过深思熟虑,方心迅刻上“牧心”两字,认为牧童放牛时的状态,正如喝茶一样,品的是时光,是牧牛一样的生活,传递给人的是一种放松的感觉。
孔子曰:“得人心者得天下。”《孙子兵法》亦云:“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是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牧者,因势而导也,能牧心者,方能牧天下。牧心的境界是一种为人处事的哲学,是人生态度的外延。
他认为在当下浮躁、焦虑的社会里,这正是需要倡导的一种心理状态。
2014年,63岁的方心迅参加了一次工艺品雕刻大赛,由于年纪偏大,眼睛视力下降,现场雕刻过程中不得不通过放大镜辅助完成。在精致小巧的工艺品上雕刻2毫米*3毫米的心经着实不易,更不用说是两眼昏花的花甲老人。
“在两毫米的空间里,每个字、每个笔画都雕刻地清晰有致,并不是那么容易。”
看到方心迅在大赛上的精彩表现,在场的八位评委一致啧啧惊叹,他最终获得了大赛金奖。
没有完整的作品,只有进步的人
在问到是否考虑收一些徒弟,传承这一雕刻艺术时,方心迅十分谦虚,表示自己还在学习,雕刻是不断摸索、不断领悟的艺术。他向中国网记者表示,“我还要更加努力。”
他告诉记者,遇到心仪的工艺品,在构思成熟之前,他从不轻易下刀。“没有想好就动刀,感觉对不起这么好的艺术品。”方心迅对艺术始终追求完美。
当问到是否某些作品“爱不释手”,以至于难以忍痛割爱出售给客户时,他表示艺术创作是不断精益求精的过程,“我认为我的作品是不断提高的,没有完整的作品,只有进步的人。”
方心迅的作品不仅受到内地人民的追捧,同时新加坡、日本、加拿大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雕刻爱好者也经常慕名而来。
文化大熊猫
《人民艺术家》杂志总编汪明华表示,中国传统文化需要不断传承与创新。他对当前传统文化在青年圈内的缺失感到痛惜。
他认为随着科技进步,很多工艺逐渐由机器取代手工,但雕刻艺术中的文化内涵是无法取代的。“艺术最大的特征是个性化,没有个性化的雕刻,就没有了意义。”
汪明华感叹,像方心迅这类几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潜心探索的民间艺术大师好比是“文化大熊猫”,如果不加大保护和宣传,中国的传统艺术则会面临危机。
Go to Forum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