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沐尘著作《红楼隐梦》封面 [中国网] |
民间人士余沐尘潜心多年钻研文学名著《红楼梦》,其成果已汇集成《红楼隐梦》一书,并引起了相关红学研究者的高度关注。
《红楼隐梦》中所考证出的内容,严格依据史实和史料,推理部分缜密严谨,所得结果就如同在还原真相,是红学研究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其主要考证结果有:《红楼梦》为自传写实性作品;写作特点为叔侄同号、追忆写实、时空挪移、虚实交糅、人物分身和形象合成等;论证了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的作者,并交待了他们的家世、成书情况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复原出了贾、王、史、薛四大家族和主要人物的现实原型;复原出了有关情节所对应的现实时间;交待了曹雪芹、脂砚斋等名号的真实情况,并对作者的人生际遇和命运变故进行了剖析等。
余沐尘通过考证指出,《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不是一位,而是两位。曹雪芹是这两位作者共用的笔名。具体来说就是,前八十回的曹雪芹指的是曹頫,后四十回的曹雪芹指的是曹霑。两人是叔侄关系,即曹頫是曹霑的叔叔。
曹頫,是康熙时期的江宁织造郎中曹寅之弟曹荃(宣)第四子。出生于康熙四十一年三月初九日(1702年4月5日)。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七月,伯父曹寅于扬州染疾去世,康熙皇帝安排曹寅儿子,也就是他的堂兄曹颙接父任管理江宁织造。不料,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春节附近,曹颙因赴京而染病去世。康熙皇帝为保全曹寅在江南的产业,安排时任管理苏州织造的李煦从曹荃(宣)诸子中挑选一人,给曹寅遗孀李氏为嗣,以养赡孤寡。李煦推荐了他。于是,是年三月初六日,年临十三岁的他以江宁织造主事(正六品官)之衔赴任。可说是年少时爵禄高使命登,人生有了梦幻般开局。
然而,雍正皇帝即位后,曹頫就遭遇了梦魇般的人生。雍正皇帝多次指斥和警告曹頫,让他听从自己的安排。然而,曹頫错会皇帝的意图,四处寻找门路以求庇护。结果彻底惹恼雍正皇帝。雍正五年(1727年),雍正皇帝以“织造官员勒索驿站”的罪名将曹頫羁押受审,枷号下狱。次年正月,曹頫位于江宁的所有家产被彻底查抄。
曹頫后来出狱时,丢了旗籍,成为永不叙用的“废人”。在现实沉重的打击下,他选择了出家,成为了一名道士。在此期间,他反思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有了悔过之意。于是,他将自己往昔“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谈之德”的经历以悔罪的心态写成了《风月宝鉴》一书,把自己视作了败家的“罪人”。
乾隆皇帝即位后,安抚和起复雍正时期受到打击的宗室。曹頫一度还俗为民,期望受到起用。然而,他早已被排斥在了起复名单之列。于是,在失落和无奈的心境中,曹頫再度出家,只不过这次他遁入的是佛门。历经磨难和挫折后,在落寞中,曹頫的思想有了转变性认识,开始有了对人生和命运的思考。于是,他打灭了心中对尘俗世界的物欲追求,立志著书。他继续以一种悔过的心态,以曹雪芹的名号,将先前所写的《风月宝鉴》一书内容进行再加工,对其赋以新意。曹頫为此历时十个春秋,成书大致一百一十回,命名为《石头记》。这一过程大致从乾隆六年(1741年)至乾隆十六年(1751年)。
曹頫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6月7日含泪逝世。
曹霑, 也就是现代主流红学家所认为的曹雪芹。他出生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六、七月份。是曹寅的孙子。他还没出生时,父亲就去世了。雍正五年(1727年)十二月,叔叔曹頫被以“骚扰驿站”罪枷号下狱。次年正月,年仅十二岁的他,跟随着祖母李氏和母亲马氏被强迁回北京,住在京城崇文门外蒜市口地方。
在家境落败的情况下,曹霑刻苦攻读,终于考取了一定的功名,踏上了仕途,曾官至州同(从六品官)。大约在他四十岁的时候,他因故丢官。
当叔叔曹頫创作完成《石头记》时,一砦圈内的读书人读了之后,认为小说结尾过于凄惨,就提议让曹霑按照时人的思想情趣和价值取向进行另写。曹霑响应号召接过了这项重任,开始了艰辛的创作。经过数年的付出,终于完成了续作,它们就是一百二十回本的后四十回。
乾隆二十七年除夕(1763年2月12日),曹霑于穷困潦倒、贫病交加中含泪谢世。
《红楼梦》所讲述的主要内容,是曹頫担任江宁强造总管时期于亲情、友情、爱情和恩情诸方面所经历的人生际遇,以及由此带来的心路变化和情路历程等。
后四十回中,曹霑以写实的手笔,写了曹家家庭变化、被抄家的经历以及统揽全书,对人物的命运做了归宿性安排。
余沐尘的考证结果,可信度和学术价值非常高的,可以说是到了揭开红学真相的时候了。(作者:汪玮)
Go to Forum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