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科幻迷张小北:想用《拓星者》探探路

 
Comment(s)打印 E-mail 中国网 2017-08-08
调整字号大小:
 

 《拓星者》先行版海报

中国网8月8日讯 几个月前,在这句回答下,他发出一张手机拍摄的照片:克拉玛依市乌尔禾区魔鬼城的荒漠上,夜幕低垂,一颗星星在橙蓝渐变的云间闪烁,人物剪影依稀看出是扛着设备的剧组人员,这一幕,就像这部科幻电影的名字:拓星者。

近日,《拓星者》释出第一张官方海报,沙土掩盖下,外骨骼手臂紧握取水器,再次印证了片名——一场异星荒漠上的末日求生。怎么有点眼熟?有人笑称,我们终于找到了《星战》里卢克断掉的那截胳膊。

导演张小北就是一个看《星战》长大的科幻迷,平时,你会听到这个死忠粉在各种场合不断提起这部电影,还有它划时代的意义:星战过后,科幻片才从B级片升为A级,进入大众视野。某种程度上说,他也在拍一部中国的星战:一部希望为中国科幻电影提供一些行业标准的作品。

《拓星者》改编自原创国漫,一个土生土长的太空歌剧,这个故事好在哪儿?是导演个人喜好,还是因为它容易改编?

“我喜欢这个故事,因为它虽然是用科幻的方式去讲述,但故事的内核和情感,仍然和我们每一个当下的、普通的中国人都有关联。”张小北说,“不过,这个故事肯定是基于我个人喜好,因为我首先要尊重自我的内心。

对于现在的中国科幻电影来说,我们还不知道什么是能成功的故事,更谈不上最容易成功。但是,如果我尊重了自我内心的表达,那么我和同伴们才能在漫长无边的疲惫旅途中一直保持着对未来的信心。”

在向“中国科幻”迈进的漫漫旅途中,不少人曾走进误区,因为好莱坞电影的耳濡目染,错把科幻片等同于大特效。但张小北是走得最冷静那个,幻想题材天然对CG有要求,但他愿意着眼于更切中要害的地方:物理特效、科学准确性和故事本身。这些,也是观众常常忽略的部分。

《拓星者》的故事由一起飞船事故开始,剧组制作了一个高精度的飞船模型,将高精度的模型和CG画面结合拍摄,而张小北谈起道具和模型制作,十分兴奋:一般来说,这是科幻片中最费事,但也最有趣的部分。

“在同等时间和金钱成本下,模型拍摄的质感是好于CG的,最终的镜头数量也是比CG便宜的。物理特效不仅仅只是做一个漂亮的模型,而是要和完整的视觉流程配合。这里面有很多「第一次」的探索,基本都是辛酸泪。”

在上海电影节的论坛上,他曾提到制作飞船的过程,模型的CAD图打开要一个小时,有5700多个面。每次做模型,都是一帮小伙子在屋子里喷漆手绘。尽管是这么小的一个片子,却除了动作捕捉,用上了所有的电影拍摄技术。在国内物理特效团队缺乏供应链的情况下,这部电影全部采用中国团队制作,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我们作为应用者,目前只能尽量给国内团队提供机会,并和他们共同成长。”

另一方面,张小北也试图在故事的科学性和美术效果中取得平衡。

1  2  >  


分享到:

Go to Forum >>0 Comment(s)

No comments.

Add your comments...

  • User Name Required
  • Your Comment
  • Enter the words you see:   
    Racist, abusive and off-topic comments may be removed by the moderator.
Send your storiesGet more from China.org.cnMobileMobileRSSRSSNewsletterNewsl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