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记忆遗产东巴经典实现数字化传承

 
Comment(s)打印 E-mail 中国网 2018-03-16
调整字号大小:

中国网3月16日讯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世界记忆遗产-东巴经典传承体系数字化国际共享平台建设研究”成果发布仪式,3月11日在民族出版社隆重举行。

该项目由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东巴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丽江市东巴文化研究院和迪庆纳西学会联合完成。项目组历时五年,以构建东巴经典数字化国际共享平台的方式,保护、传承并在世界范围内共享这一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

项目首席专家、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徐小力教授介绍了项目成果完成概况。


东巴象形文字是当今世界上唯一还在使用的象形文字,被誉为研究人类文字起源和发展的“活化石”。

项目组在深入调研东巴古籍国际馆藏分布的基础上,数字化采集了分散收藏于国内外的东巴古籍,共收集国外11家、国内10家收藏机构的东巴古籍文献数字版共计3378册;发掘和数字化采集了4万余页大量东巴古籍研究的珍贵历史文献;拍摄了大量反映东巴人文现状的视频和图片,编辑制作了纪录片与资料片;采集的代表性东巴古籍请尚存的权威东巴祭师释读、翻译并音视频记录其全过程;全本释读、纳西语注音和汉语翻译东巴经典古籍19册;撰写和修订汉语编目的内容摘要,整理与分析了国内外18家收藏机构的东巴古籍编目资料超过6500册,数字化编目资料4524册;整理归纳了古籍编目的重要信息,包括:东巴古籍内容提要、所属仪式、释读东巴祭司、收藏机构、收藏时间、历史背景、来源区域和经书特征等。

2015年,和志本东巴和习尚洪东巴释读采集于国外的著名东巴古籍《黑白争战》。[张旭 摄] 


在此基础上,项目人员进行了东巴古籍以及相关文献的信息化加工和共享平台关键技术研究:建立东巴古籍数据库、释读规则库及释读知识库,实现东巴文字、音像以及图形、音像并轨等海量信息智能管理和多种检索;提出东巴文字机器识别技术,识别率达到90%以上;建立东巴古籍的知识库和研究计算机辅助释读技术,对东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使“活着的象形文字”在现代社会中以新的方式继续生存具有重要意义。

项目研究成果得到国内外相关学者的高度评价。瑞士苏黎世大学民族学博物馆馆长、《纳西、么些民族志》著者、“东巴古籍国际共享联盟”的倡导者奥皮茨(Prof. Michael Oppitz)教授评价说:“这个项目是以一种保护喜马拉雅山地区文化遗产的方式,将其拯救到另一种不同的载体。原来的载体是缩微胶片,现在则是能获得更佳保存的数字化载体。我对项目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数字处理纳西族手稿感到非常感动。你们已经进入了大数据分析时期,这对于纳西族的未来保护和传承是非常重要的。”

项目主要完成单位的北京东巴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张旭会长发表东巴古籍的调研、数字采集、释读、翻译、编目以及国际学术研究的成果报告。


作为北京东巴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和国家项目组的代表,会长张旭女士与英国国家图书馆签署合作备忘录,将展开对英国国家图书馆的东巴古籍馆藏的进一步数字化和释读翻译与研究。

她说:“随着东巴古籍数字国际共享平台的建成,沉睡、散失在全球的东巴古老典籍重新回归祖国将再次绽放出璀灿光华,也将激励勇敢坚毅、矢志不渝的传承者们和志士仁人将这一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人类文明文化的宝藏永远接续!”

分享到:

Go to Forum >>0 Comment(s)

No comments.

Add your comments...

  • User Name Required
  • Your Comment
  • Enter the words you see:   
    Racist, abusive and off-topic comments may be removed by the moderator.
Send your storiesGet more from China.org.cnMobileMobileRSSRSSNewsletterNewsl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