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4月4日讯(记者 张锐) 3月23日晚,从香港专程飞到北京的司徒慧焯,在《脱皮爸爸》的一个特别放映场结束后,步履轻快登上舞台,与现场观众分享拍摄这部电影的幕后故事心得,以及回头再看它的感受。他说尽管该片还有不少遗憾,但他再看它时,觉得“对得起自己”。此时,距离它2016年在东京电影节上的首映,已过去近一年半。
《脱皮爸爸》电影改编自司徒慧焯导演的同名舞台剧,而这个香港舞台剧,又改编自日本剧作家佃典彦的作品。最初的舞台剧2005年于日本首演,曾获第50届岸田国士戏曲奖。而香港话剧团所制作的中文版舞台剧于2011年首演,囊括第21届香港舞台剧奖包括最佳导演、最佳整体演出等7个奖项,后于2014年重演,同年在日本名古屋以粤语演出。
“当初决定改编这个舞台剧,是因为它的故事和我的人生经历很相像,”司徒慧焯告诉中国网记者。据他说,他也有一个他很愤恨讨厌的父亲。但在父亲去世后,他决定重新审视自己的父亲,发现原来也可以从父亲身上学到很多东西。“拍这个戏,就像在疗伤。看完这个剧本,我重新有一个感受,就是我应该不用对他那么狠。所以又让我重新去看他是怎么样一个人。这个戏对我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司徒慧焯有动力把舞台剧拍成电影,少不了监制朱嘉懿的鼓励。最初,司徒慧焯还有所疑虑,他不敢相信有人愿意投钱给他拍这样一部没有什么动作场面的文艺作品。但朱嘉懿说,她认为可行,而且这部片子出来,会对世人有帮助,于是司徒慧焯决定去试试。
在拍摄电影之前,司徒慧焯做过很多工种,从编剧、监制、演员到舞台剧导演,那些经由他编剧的作品,如《倩女幽魂Ⅲ:道道道》、《鬼马智多星》、《妖兽都市》、《东方不败风云再起》、《夜半歌声》等等,至今还是许多港片迷心中珍藏的永恒经典。然而做导演,却是另外一回事。
“小时候我就很想当一个电影导演,但做了编剧十年之后,我觉得我还是没有弄清楚做导演该处理的东西,”司徒慧焯说,“然后就是命运啦。是命运拉我去舞台剧那边。坦白说,那里是一个比较单纯的场地,我可以比较容易把脑子里想的东西,把我创作的东西呈现出来。”
但由于舞台剧的粉丝太多,总有人给他“催眠”,让他去拍电影。这些人中,就有主演吴镇宇。吴镇宇对他说,现在电影业很缺好的剧本、好的故事,如果司徒导演决定把舞台剧做成电影,他一定支持。“于是我告诉我自己,无论如何都要拍一次,要看看自己到哪一个地步了,”导演说。
于是吴镇宇成为了第一个定下来的主演。他在片中扮演六个年龄的父亲,与古天乐饰演的儿子对手飙戏。《脱皮爸爸》中吴镇宇扮演的父亲,外形呈现的六次化妆,从老年到少年,成为许多观众津津乐道的话题。
吴镇宇帮导演联系了古天乐。在司徒慧焯看来,影视圈“劳模”古老板现在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接戏接到手软,要找他来演出实在困难。尤其是第一次见到古天乐时,司徒慧焯并未让他信服。不过,过了几天,古天乐再次给司徒慧焯打来了电话,说是要“谈上一天”。
两人后来真的谈了一天,“大概八个小时吧,他和我谈了很久。谈完以后,再过了一天,他回复我说,他答应来。我觉得挺感动的,”导演说,“我觉得他答应这个戏,是因为他有一个和我差不多的父亲。我原先以为他是控制欲很强的大老板,现在才知道,原来他是一个可以和你讲心底话的人。”
《脱皮爸爸》的情节设置,类似《本杰明·巴顿奇事》和《重返20岁》,都是老人倒转时光逆生长,在这个过程中两代人重新互相理解并最终和解。但电影上映后,一些观众和影评人批评《脱皮爸爸》舞台剧感太强,时空交错语焉不详,失去了电影的味道,甚至在温情的大主题下,部分情节设置却相当惊悚。司徒慧焯回应说,他从来没有故意去把这部电影变成舞台剧或类似舞台剧的作品。
“现在如果你问我有什么遗憾,我会说,我可以把这部电影拍得更含蓄一点。但当时我可能有一点贪心,想把舞台不能呈现的东西全拍出来。如果我现在要去找一个平衡,我会把戏剧的部分拍得更好,呈现意象的东西再减少一点。”
尽管《脱皮爸爸》中,古天乐有六个版本的爸爸,甚至在一幕戏里,六个爸爸聚在一桌吃饭,但维系这一切的,却只有一个妈妈,那个由春夏扮演的年轻母亲。对此,导演解释说,“那是妈妈最漂亮的时候,是妈妈最好的形象。坚强、坚韧。就像我的妈妈一样,感觉她一直在男人和孩子身边,从来没有变过。无论是好是坏,都在身边支持他,鼓励他。”
“希望大家看一部电影不是看一个虚幻的故事,”他补充道,“其实它有一种很真实的感觉。我也希望观众能感受到这种很真实的感觉。那就功德无量了。”
对于司徒慧焯来说,他对这部作品最满意的一点,是把它可以拍出来。
“因为我经验不够,拍出来可能不够好看,但它是可以存放在我的房间里的,可以放在一个很重要的角落里头。”
对于未来,司徒慧焯说他还会尝试去拍摄新的电影,但可能和这次的作品完全不一样。“我的命,就是要去做一些我从没做过的事。如果做的事和以前一样的话,我可能不会去做。”
Go to Forum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