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定青山不放松
——记龙学泰斗杨明照教授

 
Comment(s)打印 E-mail 中国网 2019-05-08
调整字号大小:

作者:杜承南 王峰

我国长江上游重镇重庆有一所历史悠久的重庆大学,从它古朴典雅的校门里走出众多出类拔萃的人才,现代龙学泰斗杨明照教授就是其中的一位杰出代表。杨明照(1909-2003),字韬甫,重庆大足人。早年负笈重大,受教于著名诗人吴芳吉。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文论及古代文献研究,尤其对《文心雕龙》情有独钟,付出大量的心血与精力进行深入的钻研,取得了独到的成果,学界有口皆碑,享有“龙学泰斗”的美誉。

书香门第 早慧少年

大足山青水秀,物产丰富,近年来又以“大足石刻”闻名于世。1909年农历10月23日,杨明照出生在大足拾万乡黄木沟一个“儒医”世家。

杨明照六岁时,在既教私塾又行中医的父亲督导下,与三哥同时发蒙。父亲对孩子管教很严,期望甚殷。他读的第一部书是《龙文鞭影》,用艰深的四言韵语写成。小明照好胜心强,求知欲旺,每天都能按时完成规定的背诵任务。《龙文鞭影》读完,接着读“四书”、“五经”、《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声律启蒙》以及《四书补注备旨题穷汇参》、《了凡纲鉴》等经典名著。行医的父亲还要求杨明照读医书,《伤寒论》、《金匮要略》和各种“歌括”(用唱歌的方式概括药方之功效)都要背的滚瓜烂熟。这和荣获诺奖的屠呦呦在童年时所受的医学教育何其相似尔。

童年的读诵之功为杨明照后来的治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回忆说:“我五岁多(1914年)发蒙,读的第一部书是《龙文鞭影》。全书共四卷,除起头四句开场白和最后两句结束语外,一句一个典故。均为四言排句,有韵,易于成诵。经塾师随句讲解,亦确知其意。这对我以后热爱古典文学、好凑骈俪辞句和致力笺疏、考证之类科研,都极有关系。” 

杨明照在私塾读经书,长达十二年之久。老是同“子曰”、“诗云”、“今夫”、“且夫”打交道,活泼好动的他不免有些腻了。1926年春,大足县创办了一所一年制简易师范,可免费入学。杨明照如愿考入。临近毕业之时,幸运之神又一次降临,新建县立初中开始招生。为此,杨明照在夜以继日恶补英语之后,如愿以偿地获得入学资格。

初中三年,所学内容十分丰富,有音乐、美术、数理化等各种课程,杨明照最喜欢的还是国文。当时的国文课每周六学时,共上六学期。教国文课的老师姓蒲,同学们都喜欢听他的课。蒲老师也十分喜欢勤学好问的杨明照,每逢寒暑假,都要借书给他看,并规定要交读书笔记。在蒲老师的关怀和指导下,杨明照阅读了大量文学名著。谢无量的《中国六大文豪》等名著,就是那时通读的,这开阔了他的眼界,进一步激发了他对中国文学的兴趣和爱好。

金榜题名 负笈渝州 

初中毕业后,适逢重庆大学文科预科招生,杨明照兴致勃勃地来到重庆参加考试,并以优异成绩被重大录取,金榜题名。

当时,重庆大学虽建校不久,师资阵容却颇为强大,其中就有以“婉容辞”誉满华夏的白屋诗人吴芳吉、著名学者彭用仪、吕子方等名家。吴芳吉对杨明照影响甚大,可以说决定了他一生的学术道路。杨明照后来回忆这一段师生缘分:“记得一九三一年春,我在重庆大学文预科读书的第四学期,著名《婉容词》的作者吴芳吉教授给班上开《文学概论》课,经常板书《文心雕龙》原文,绘声绘色地讲得娓娓动听。我心悦而诚服,被那秀词丽句的骈文吸引住了(这是读私塾、初中时未曾学过的文体)。课余饭后,总是拿原置的 叶山房石印本《文心雕龙》浏览、朗诵。由于爱之积、读之勤,未到暑假,全书已背得很熟了。” 从那时起,杨明照便与这部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巨著结下了不解之缘。后来在《文心雕龙》领域取得巨大学术成就的杨明照对吴芳吉的指引之恩念念不忘,曾题词怀念恩师:“循循善谅,示我周行。身教言教,毕生难忘。” 

1932年,杨明照升入重庆大学本科国文系,继续攻读刘勰的《文心雕龙》。《文心雕龙》成书于南齐末年,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文学理论著作。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一部博大精深、独一无二的巨著,鲁迅说它“解析神质,包举洪纤,开源发流,为世楷式”可与西方亚里斯多德《诗学》相比美。在研读《文心雕龙》的过程中,杨明照学思并重,一有所疑,便书之于册,日积月累,对这部艰涩的文学理论巨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体悟。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杨明照尝试用自己的观点进行梳理诠释,并写出一篇读书札记,还请一位德高望重的教授指正。教授看后惊喜莫名,在文末批阅道:“文中多所匡正,发前人所未发,大有可为!勉之,望之!”充分肯定的评价极大鼓舞了杨明照,愈加坚定了他治“龙学”的信心和决心。杨明照没有闭门造车,而是广泛涉猎当代著名学者有关《文心雕龙》的专著,范文澜的《文心雕龙注》成了他学习的范本。范文澜的书给了杨明照不少启发,同时也发现范著有不少疏漏和谬误,乃逐条订正,撰成《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举正》一文,发表于燕京大学《文学年报》。这说明杨明照在求学过程中不唯书、不唯上,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见解。

1935年秋,杨明照转学成都,就读川大,继续以充沛的热情、旺盛的精力研究《文心雕龙》。1936年夏,他以《文心雕龙校注拾遗》为题的毕业论文,博得指导教师庞石帚教授好评,并得到了令人拍案叫绝的满分。

天道酬勤 岁月峥嵘 

1936年秋,杨明照以优异成绩考入燕京大学研究院国文部。燕京大学是美国人创办的教会学校,校园幽静,大师云集,是读书的绝佳所在。在燕大求学时,杨明照无生活之忧,每年奖学金五百大洋,而他每月的伙食费和住宿费只需十块大洋,所以一年只要一百多块大洋,余下的钱便寄回家,有一次还为父亲买了件貂皮长衫。这种优越的学习条件保证了杨明照心无旁鹜,专心一志,埋首典籍、钻研学术,全无后顾之忧。

在燕大求学期间,杨明照的指导老师是著名文学批评史专家郭绍虞教授。郭先生是文史大家,在中国文学批评领域卓然有成,亲炙名家的杨明照如鱼得水。此外,杨明照选修了顾颉刚的《春秋史》,闻一多的《诗经》,钱穆的《经学概论》和容庚的《古文字学》等课程。这份阵容豪华的课程安排,令人叹为观止,宛如满汉全席,垂涎欲滴。这些大师们各有特长,宛如八仙过海,在三尺讲坛上各显神通,对杨明照产生了极大影响,名师出高徒,培养出他不畏险阻、勤于攀登、严谨求实、勇于质疑的治学风格。受益于燕京大学的优良学风和郭绍虞先生的悉心指导,杨明照对《文心雕龙》的研究更上一层楼。1939年夏,他以《文心雕龙校柱》一书作为申请硕士学位的论文,并顺利通过答辩评审。这本书也成为杨明照学术生涯的奠基扛鼎之作,1958年由上海古典文学社出版以后,在海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日本立正大学教授、著名汉学家户田浩晓专门撰写了《读杨明照氏的〈文心雕龙校注〉》一文,认为 “有不少发前人所未发的见解”,堪称“自民国以来一直到战后《文心雕龙》研究的名著”。台湾学者王更生说:“杨氏撰写此书极具匠心”。“这是杨氏呕心沥血之作。在《文心雕龙》的研究上,为后人树立了一个新的断代”。

在研究院学习期间,除了写作《文心雕龙校注》一书外,杨明照还先后写出了《庄子校证》、《吕氏春秋校证》、《刘子校注》、《九鼎考略》、《吕氏春秋高级训解疏证》等多篇论文,分别发表在《燕京学报》和《文学年报》上。这些论文连续刊登,有时甚至在同一期上发表两篇论文。燕京大学是当时中国著名的高校,在国际上也享有盛名。作为一名研究生,杨明照能在燕大的学术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一方面证明了他的学术实力,另一方面也说明当年燕京大学对学生不吝奖掖、提携与关心。

杨明照对《史记》的研究受到史学大家洪业的重视。在一次演讲中,洪业开列了“研究《史记》最重要的一份目录”,并逐一予以点评。在现代学者中,他如数家珍般介绍了沙畹(Edouard Chavannes)、王国维、桑原骘藏、泷川龟太郎、颜复礼(Fritz Jaeger)等名家,随后话锋一转、突然说道:“在这以后,就没有什么人再对《史记》作出重要的贡献了,除了杨明照。”杨明照之所以受到洪业的青眼相加,是因为他在1939年的《燕京学报》第二十六期上发表了一篇《太史公书称史记考》。洪业对这篇论文赞不绝口:“杨明照是燕京大学的研究生。《太史公书》何时改称《史记》这一问题,是他论文的主要内容。……《太史公书》究竟何时改称《史记》这一问题,几世纪来一直诸说纷纭,猜测无数。现在我们要感谢杨明照。他费了一年多的时间,考订了几个世纪的史料,最后作出了这样的结论:后汉结束前的灵、献之世,迁书始名《史记》。”洪业是燕大的资深教授,他对杨明照不吝赞扬之辞,说明年轻学子杨明照的钻研精神及杰出成果得到了燕大知名教授的首肯。

杨明照出色的学术成果和科研能力还受到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的关注。据杨明聪《怀念胞兄杨明照》回忆,杨明照在燕京就读期间,曾被司徒雷登约谈,“原来学校对他出色的学习和研究能力非常赞赏,特别给他颁发了一把‘金钥匙’,以资表彰。……后来司徒雷登准备让四哥去美国深造,但是鉴于当时国难当头,四哥又不愿意,最终还是放弃了这个机会”。杨明照没有去成美国,固然是憾事,但中国的学苑里却多了一位龙学新秀。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1939年,杨明照以优异成绩毕业留校,走上讲台,成了燕京大学的一名助教。1941年至1942年,执教于北平中国大学。1942年返蜀,登上成都燕京大学的讲坛,升任副教授。杨明照教学认真负责,深受学生欢迎,先后讲授过《大一国文》、《文献知识》、《历代文选》、《六朝文》、《昭明文选》、《淮南子》、《文心雕龙》等多门课程。

1946年,杨明照到四川大学任教,1950年升任教授,后一直在川大执教、并终老于斯。新中国成立后,杨明照努力学习马列主义的文学理论,明确了“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厚今薄古”等治学原则。1958年,他患了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行动不便。为了坚持科学研究,他让老伴把砖烧热,用以烫烫患部,尽管大汗淋漓,痛热难忍,仍咬牙坚持。后来由于病情加重,终于卧床不起。学校及系领导让他请假休息,但他却不肯虚掷光阴。为了尽快康复,他把枕头垫高,让孩子们把需要的资料找来,对照着已出版的《文心雕龙校注》,又开始了重新“补注”工作。靠着这种惊人的毅力,在病榻上依旧笔耕不辍,精益求精,陆续发表了《从〈文心雕龙〉“原道”、“序志”两篇看刘勰的文学思想》、《刘勰论作家的构思》、《〈文心雕龙〉研究中值得商榷的几个问题》等多篇论文,受到学界的重视与好评。

锲而不舍 宝刀不老   

在“十年内乱”期间,杨明照本着“以苦为乐”、“心远地偏”的精神,排除各种干扰,坚持研究工作。造反派把他赶出学校,住到磨房街的一幢房子里,他心想再也利用不了图书馆钻研业务了,想不到出门一看,门对面正是省图书馆,而且无人知晓,在这里可以放心大胆搞科研。图书馆的负责人跟杨明照很熟,也乐得把书借给他,借此可以减少书虫的生长,杨明照风趣地说:“这叫做各有所图,各得其所。”

尽管戴着“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每天扫马路、冲厕所,忙得不亦乐乎,但一回到家,杨明照躲进小楼,关上房门,立马将过去收集的有关资料和各种版本翻捡出来,铺开在一张大床上,继续进行《文心雕龙校注的补订工作。为防意外,他特地准备了一张草席,如有不速之客敲门,就立刻打开那张草席,将床上的“违禁物”——书籍和资料盖上,然后徐步出来接待来宾。功夫不负有心人,杨明照终于完成了近60万字的《文心雕龙校注拾遗》。该书1982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后,一石激起千层浪,立即引起了海内外的强烈反响,此书被称为“研究《文心雕龙》的小百科全书” “誉满中外的洋洋巨著”。

生命不息 笔耕不止

春雷一声震天响,玉宇澄清万里埃。粉碎“四人帮”之后,老骥也知夕照短,不用扬鞭自奋蹄,古稀之年的杨明照再度焕发了青春,出任四川大学中文系主任,并成为“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首批博士生导师,历任四川省文联副主席、省作协副主席、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顾问、全国《昭明文选》学会顾问、全国《文心雕龙》学会副会长、全国苏轼研究会会长、四川省文艺理论学会会长、省比较文学学会名誉会长、成都市文联主席等职,一顶顶桂冠纷至沓来。

1978年和1980年,杨明照两度卧病,先后动了两次手术,体质日衰,目力锐减。他的儿女们都非常着急,曾获世界乒乓球双打冠军的小女儿杨莹,专程请假赶回来看望和照顾父亲。家人们都劝他好好休养,暂时放下学术工作。但杨明照并没有被病魔压倒,而是以顽强的毅力,进行锻炼。每天黎明即起,到校园中慢跑。坚持一段时间后,身体终又慢慢康复。病体痊愈了,学术研究工作抓得更紧了。有段时间,杨明照坚持到四川省图书馆和平街古书部研读。大年初一,学生来拜年,发现他仍案前端坐埋头读书。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杨明照以惊人的毅力,夙兴夜寐,笔耕不辍,先后出版了四十万字的《学不已齐杂著》、二十余万字的《刘子校注》、八十二万字的《抱朴子外篇校笺》。

1989年,时值杨明照八十寿辰,四川大学中文系为他举办了隆重的“庆贺杨明照教授八十寿辰暨执教五十周年学术讨论会”,中外学者及先生受业弟子纷纷赴会,撰文敬贺。世界各地学者发来的贺电中,台湾著名学者潘重规写道:“杨明照教授精研文心,蜚声国际。著述之丰,钻研之勤,举世罕匹。”日本著名学者户田浩晓写道:“余曾读杨明照先生《文心雕龙校注》,受益甚大。知先生之识深,学而不厌,老而愈健,……人品高雅,钻仰无极。”意大利女学者珊德拉写道:“杨明照教授不仅是一位享有国际盛名的学者,而且是一位非常不凡的人物。在我翻译《文心雕龙》的时候,杨教授的文章给了我很大的帮助,现在这些文章仍是我研究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珍贵参考资料。” 

尽管学术声誉日隆,杨明照依然过着一箪食、一瓢饮的简朴生活。老先生把那间不足10平方米的书房叫作“学不已斋”。一张床、一张写字台、两个书柜、三把椅子,书房内陈设十分简朴,两把藤椅的竹垫上满是窟隆,写字台前的椅子上,两边的把手已多处斑驳脱落。但书房里、卧室里、甚至过厅里都是摆得满满当当的书柜和琳琅满目的典籍,这是他一生最大的财富。他穿的是布衣,冬天是布鞋,夏天是草鞋,常拿着大蒲扇降温。餐桌上最奢侈的菜是普普通通的红烧肉。只要有红烧肉,他就心满意足了。他爱抽烟,最早抽的是4、5角钱一包的烟,以后才改抽1元多的烟。《四川日报》副刊曾登过《杨教授与白芙蓉》。从标题看还以为是老教授的风流韵事,殊不知,白芙蓉是成都产的香烟,每包1元多,是老先生情有独钟的烟。他常常边抽烟边聚精会神思考学术问题,烟灰掉下也不知拂去,衣服烧出不少小洞。其中有件衣服烧了20多个洞,这件百孔千疮的百衲衣,他仍照穿不误。烟盒纸他也变废为宝,反过面来就成了资料卡片。生活如此简朴,但是每逢哪里受灾需要捐款的时候,捐得最多的总是他。他还拿出2万元稿费和积蓄,在川大文学与新闻学院建立了古典文学基金,奖励那些在古典文学上有造诣的本科生和研究生。

晚年的杨明照一直坚守在讲台,为莘莘学子传道、授业、解惑。他讲课精彩,生动,十分传神,昔日的学生王兴国曾撰文回忆:“那种神采,那双眼睛,那副仪态,真叫人一见难忘,终身回想。他神采奕奕,目光炯炯,美髯黑亮而飘逸,仪态严正而慈祥,在我的心目中,大似具有仙风道骨的李太白。最使我震惊的则是:他上课不带书本,不挟讲义,坐上讲台,不稍歇息,便滔滔不绝地背诵起《文心雕龙·序志篇》的原文来。我边听边对照范《注》,先生所诵甚至连“异文”竟也一字不差。背诵一段原文之后,先生即开始校释。由于《文心雕龙》用骈文写成,大量征事数典、援古证今是其特色……在引证资料时,亦不看书,甚至也不略加思考,便冲口而出,背诵如流。他不是为了矜才炫学,逞能骋博,他是在传受一种研究方法呢!即学者对自己的研究对象应非常熟悉,甚至倒背如流,并时时牢记在心,这样才能触处辄得,左右逢源,融会贯通。否则,犹如寻人,因初不相识,虽已相遇,而竟同路人,从而与所需材料失之交臂。”荀子在劝学篇中一针见血地指出:“锲而不舍,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杨明照教授正是上述主张的身体力行者。

杨明照对《文心雕龙》和相关文献倒背如流,是下过一番苦功夫和笨功夫的。他曾对自己的学生龙必锟说:“笨字从本,笨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他在“龙学”领域取得了突破性成就,正是因为这种甘于坐冷板凳的精神和毅力。2003年12月6日,蜚声中外的《文心雕龙》首席专家杨明照在四川大学家中平静地走完95岁的人生之旅。“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范文澜先生撰写的对联,正是杨明照一生忠实的写照。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的佳句拿来形容杨明照教授生命不息,笔耕不止的治学精神也是十分贴切,极其到位。行文至此,欣然命笔,小诗一首,权作献给这位重大先贤的一瓣心香:

夜寐夙兴七十年,精雕细磨降龙剑。文心不老剑纵横,捧献珠玑锦绣篇。

分享到:

Go to Forum >>0 Comment(s)

No comments.

Add your comments...

  • User Name Required
  • Your Comment
  • Enter the words you see:   
    Racist, abusive and off-topic comments may be removed by the moderator.
Send your storiesGet more from China.org.cnMobileMobileRSSRSSNewsletterNewsl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