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杜承南 王峰
讴歌时代 情系祖国
他是德艺双馨的艺术大家,他是传唱了半个多世纪的歌曲《红梅赞》的词作者。这位词作者不是别人,正是从重庆大学走出的一代文艺大家阎肃。《解放军报》曾专发《一片丹心向阳开——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创作员、国家一级编剧阎肃剪影》一文,称赞阎肃“让充满真善美的旋律响彻大江南北”,“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创作激情,追赶着时代的脚步,用满腔热血为我们这个正在走向复兴的民族热情歌唱”。
是的,这位扎根军营的老艺术家以饱满激情先后创作出《江姐》《红灯照》《忆娘》《胶东三菊》等多部红色剧作,以及《我爱祖国的蓝天》、《军营男子汉》《长城长》《敢问路在何方》《故乡是北京》等脍炙人口的歌曲,成为几代人心底的共同记忆。此外,阎肃还参与和策划100多台重大文艺活动,获国家和军队大奖100余项,在文艺创作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绩。北京军区政治部文工团词作家王晓岭这样评价阎肃:“在共和国的每一个历史时期,阎老都有代表性的作品问世,并流传至今。这些蔚为大观的杰作,足以构成中国音乐史册中最华彩的乐章。”
歌乐山高 嘉陵水长
1930年5月9日,阎肃生于河北保定。1940年,在抗日战争的弥天烽火中,小阎肃跟随父母亲逃难到重庆,就读于南开中学。在那里,他如饥似渴地阅读五四以来的新诗、鲁迅的杂文、曹禺的戏剧、老舍和巴金的小说……阎肃回忆这段经历说:“心灵上的故乡,都是在我们的先贤笔下。像鲁迅先生、老舍先生、曹禺先生、巴金先生的作品,我从小就读,真是长见识,长知识,长学问,而且长性情。从中我还学到了做人的道理。”
1949年阎肃考入重庆大学,就读于工商管理系。重庆解放时,阎肃坚决留了下来,不久,被选调到西南青年文工团工作,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从此下定决心“一生都要做忠诚于党的文艺战士”。
1962年,阎肃受小说《红岩》启发,决定创作歌剧《江姐》。由于在重庆多年的生活经历,阎肃对解放前夕川东地下党活动的相关情况很熟悉,他伏案18天,完成《江姐》初稿。为了使作品更加贴近真实,阎肃和同事专程几次前往渣滓洞监狱,体验生活。在牢房里反铐着双手,戴上沉重的脚镣,连续7天不说话,不能自由行动,亲身体会刑具折磨的痛苦。此外阎肃还走访许多当时在世的重庆地下党员和脱险的革命志士,与江姐原型江竹筠烈士的亲属座谈,采访了小说《红岩》的作者罗广斌。经过反复打磨,终于完成了经典之作《江姐》,创造了中国歌剧史的奇迹。《江姐》1964年9月完成排练,一经公演,引起轰动,一年内连演257场,获得巨大成功。毛泽东主席看过《江姐》后,接见阎肃称赞他《江姐》写得很好,还赠送他一套《毛泽东选集》,勉励他“继续努力,好好干”。
阎肃尤其喜欢川剧,认为川剧是最讲究文采的传统剧种,且有雅俗共赏的特点,为此,他专门收藏了不少川剧剧本如《四川戏剧集》等。对川剧的爱好为阎肃几十年后写《雾里看花》《唱脸谱》的歌词积累了文化底蕴。1993年为纪念《商标法》颁布10周年,阎肃奉命写一首“打假歌”。那时假冒商品最多的是化肥、农药等。阎肃想总不能写“化肥是假的,农药是假的,皮鞋是真的”吧。想来想去,他想到川剧《白蛇传》中一个词“慧眼”,灵感一闪,于是就有了“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你能分辨这变幻莫测的世界?……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的妙语。那首传遍大江南北的《唱脸谱》,表面上唱的是京剧,实际上是阎肃借鉴川剧的表演特色创作出来的精品之作。 除此之外,在歌剧《江姐》的创作中,阎肃应用了川剧的“帮腔”形式,用于推动了人物内心感情和剧情的发展。这种充分融合不同戏曲板腔的音乐表现手法,使用在阎肃的很多作品中,收到了很好的演出效果。
好歌连连 世代传唱
改革开放初期,面对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很多人对于改革发展的前景和道路一度产生了迷茫忧虑,阎肃创作了电视剧《西游记》的主题歌《敢问路在何方》。这首歌以艺术的形式告诉人们,改革的路就在脚下,鼓励人们勇敢往前走。据阎肃回忆,歌词的开始部分写得很顺利,“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但写完“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我又出发”之后,就写不下去了。他冥思苦想,不得灵感。那时,恰巧他的儿子阎宇在准备考大学,看见爸爸走来走去,忍不住说:“哎呀,行了行了行了,走什么呀,来回走什么呀?你看看地上都走出一条道来了。”这句话让阎肃灵光乍现、豁然开朗,突然觉得“在哪儿听过、在哪儿看过”。他忽然想起鲁迅先生的作品《故乡》,最后一句话就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一下子灵感迸发,写出了那句经典的“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这也符合艺术的创作规律:没有平日的积累,哪有灵感的迸发!
除了传播正能量的励志歌曲外,阎肃还为何占豪、陈钢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化蝶》写过歌词,用典雅优美的语言叙述了一个美丽凄婉、缠绵悱恻的民间爱情传说故事,与曲作主旨搭配得天衣无缝,正可谓绿叶红花,相得益彰,体现了他出类拔萃的文学才华。笔者特将此情意深浓的唱段录此,供诸君欣赏点赞。
“碧草青青花盛开,彩蝶双双久徘徊,千古传颂生生爱,山伯永恋祝英台,同窗共读整三载,促膝并肩两无猜,十八相送情切切,谁知一别在楼台,楼台一别恨如海,泪染双翅身化彩蝶,翩翩花丛来,历尽磨难真情在,天长地久不分开”。
阎肃演过快板,说过相声,唱过京戏,对多种艺术种类十分熟稔,可谓精通十八般武艺,让他在创作的海洋里能自由游弋,得心应手,佳作迭出,并对歌词创作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他这样总结歌词创作:“作品要入心,首先要入耳,要像涓涓清泉滋润人心。”在中央召开的文艺座谈会上,阎肃有段著名的发言:“我们也有风花雪月,但那风是‘铁马秋风’、花是‘战地黄花’、雪是‘楼船夜雪’、月是‘边关冷月’。就是这种肝胆、这种魂魄教会我跟着走、往前行,我愿意为兵服务一辈子!所以,我、我们心中常念叨的就是6个字:‘正能量、接地气’”。
老骥伏枥 壮心不已
进入新世纪,阎肃担任过众多比赛和评奖活动的评委,几乎是有求必应,乐此不疲,浑然忘却自己已是古稀耄耋的年龄。作为评委,他是出了名的“只认作品不认人”。他反对评委搞小圈子:“评委就不该把圈子带进赛场,如果真要画圈子,你就画个大圈子,把所有的小圈子都画到自己的大圈子里,把所有的选手都画进去,这才算本事。”除了创作,阎肃还积极推荐杰出的文艺作品,始终以培育新人为己任。他说:“当我看到好的作品,就会有一种冲动,想把它推出去,让人们都知道它,都欣赏它。《常回家看看》就是这样被我推上春晚舞台的。那年歌手陈红拿着这首歌找到我,当时我一看就觉得是首好歌,就推荐给总导演陈雨露。歌曲一经推出,反响强烈,感动了很多人。这样的事,几乎在我策划的每届春晚都会发生。”
阎肃一生简朴,饮食、穿着上从来不讲究。他的爱好很少,除了读书、看报、看戏、听音乐,基本上没什么爱好。他对家人要求很严格,有朋友建议他的家人办个文化公司,他坚决反对,不愿意家人利用自己的名声赚钱牟利,自觉抵制商业化所带来的人心浮躁。
有人这样评价阎肃的创作,他一直在追赶时代,弘扬正气,是真正站在“时代琴弦上的放歌者”。诚然如此,80多岁的阎肃非常乐观,在母校重庆大学的一次讲座上,他笑称自己是80后,认为人永远要葆有一颗童心,这样才能永远拥有创作的灵感。阎肃有一首诗,表达了紧跟时代、把握现在的心态:“人一生,人一生问一问能有几天,人一生算一算不过三天;跑过去的是昨天,奔过来的是明天,正在走的是今天 ;请别忘记昨天,认真想想明天,好好把握今天;但愿到了明天,今天已成昨天,你依然在我身边;春梦无痕,秋叶缠绵,如歌岁月,似水流年;但愿到了明天,今天已成昨天,我依然在你心间。”
绿叶红花 相敬如宾
阎肃是晚婚模范。因为多年来要供养母亲和弟弟妹妹,而且又一直勤奋学习、工作,自己的个人问题也就一拖再拖。眼瞅着都过了而立之年,也没顾得上自己的婚姻大事。之前也有人给他介绍过一位女同志,不过女方嫌他穷,人又太瘦,没看上他。阎肃结束下部队煅炼回到北京后,当时空政的团长黄河,替他着急了。有一次在他们的老战友聚会时,黄河说,我们空政有一小伙子,才子一个,至今未婚。他的老战友林野听后立即说,我有一外甥女儿,校花一朵,尚未婚配。两位老战友说完哈哈大笑,一拍即合,就这样,经组织安排,空政团长当红娘,阎肃李文辉这对才子佳人走到了一起。
李文辉,祖籍河北省,出生于遵化县驸马寨,祖上是浙江绍兴人氏。李文辉的大姨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女英雄,她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1941年参加革命。当时加入了冀东军分区的尖兵剧社,成为一名文艺战士,她自己将名字改为林野。解放后,先后任北京越剧团团长、中央歌舞团办公室主任。
李文辉比阎肃小8岁,是家中老大,美丽大方,聪明勤奋,学习很好。在读完初中后,为了尽早工作以减轻家中负担,就读了中专——沈阳卫生学校。毕业后,先后在兴城、涿州工作,在部队任军医。李文辉长的漂亮,亭亭玉立,楚楚动人,起初她的几个妹妹都不太同意她和阎肃恋爱结婚,她们认为老阎有三大短板,一矮,二丑,三年纪偏大。不过李文辉还是嫁给他了,阎肃自己总结除了女方觉得自己有才外,可能看上他有四个优点:老实,诚实,结实,忠实。他呢,主要是对李文辉的职业觉得挺满意,认为家里有个医生,老少三辈都受益。务实恋爱观啊…..!
有个小插曲,阎肃的身高比李文辉高不了多少,李文辉曾说,她是被阎肃骗了。因最早见到的是阎肃寄来的一张照片,阎肃当时比较瘦,脖子又伸得挺长,李文辉就误以为他还挺高的,于是就同意了。直到后来见面后才发现不是那么高,但也晚了。
1962年两人结婚。当时的婚礼很简朴,李文辉从涿州空军第六航校来到北京,在街上买了块布料,自己做了条裙子,就算是婚礼的礼服了。阎肃给李文辉买了双皮鞋及其他饰物,反正身上所有的钱都花光了,自己穿着笔挺的军装,肩上扛着上尉军衔。那时正值国内“三年自然灾害”刚结束,国家属于困难时期。粮、油、糖都要票,布也要票,婚礼上只好买的是低档的“高级糖果”。阎肃人缘特好,婚宴上来了很多客人,大多是他团里的同事和领导,非常热闹,李文辉曾说她从未见过那么热闹的婚礼。婚礼第二天,阎肃请大家一起去了当时很著名的“康乐酒家”,吃师傅做的名菜:“桃花泛”,这在当时是最高级的饭菜了,不仅收钱,还花了不少粮票。阎肃李文辉就这样结成了夫妻,有件事一直很搞笑,他们俩不是一个“辈分”。因阎肃那时的团领导黄河,跟李文辉的姨妈是战友又兼老领导,所以李文辉得管他叫黄伯伯。但阎肃呢,和她的黄伯伯是同事,也差不了几岁,不好叫大叔,就只能叫大哥,这就是俗话“差辈分”。
丹心似火 岁月如歌
2016年2月12日,一代艺术大师阎肃在北京溘然长逝,享年86岁。在追悼会现场,来自全国各地的群众向阎老做最后的告别。阎肃虽然驾鹤西游了,但他鞠躬尽瘁的革命精神会被后人铭记,他所创作的美妙歌曲一定会余音袅袅,代代相传……
阎肃曾被评为2015年感动中国人物,央视发表的颁奖词,对阎肃的评价是:“阎肃:弦歌感人肠——铁马秋风、战地黄花,楼船夜雪,边关冷月,这是一个战士的风花雪月。唱红岩,唱蓝天,你一生都在唱,你的心一直和人民相连。是一滴水,你要把自己溶入大海;是一树梅,你要让自己开在悬崖。一个兵,一条路,一颗心,一面旗。”可谓言简意赅,极为到位,这既是对阎肃数十年如一日,笔耕不辍对艺术不懈追求的褒奖,也是对艺术家的丹心似火、岁月如歌的忠实写照。2016年5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宣布追授阎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的荣誉称号,这也为阎肃的一生盖棺论定,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小诗两首权作为献给重大杰出校友阎肃的一瓣心香:
丹心红似火
一
辛勤筑梦笔不辍,心血化成精品多。
亮节高风垂青史,文星熠熠耀银河。
二
一树红梅向阳开,芬芳四季永不败。
手中劲舞七彩笔,歌如春潮滚滚来。
Go to Forum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