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化青瓷工艺大师作品亮相北京圆明园

 
Comment(s)打印 E-mail 中国网 2019-06-12
调整字号大小:
文物保护修复项目之秘色瓷启动仪式在北京圆明园正觉寺举行。


“展出的秘色瓷漂亮极了,如冰似玉,依稀可见千年前古瓷的风采!”6月12日下午,文物保护修复项目之秘色瓷启动仪式在北京圆明园正觉寺盛大举行。著名演员王刚主持发布会并对展出的秘色瓷作品赞赏有佳。

 

文化和旅游部原副部长周和平,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教授、少将、文博专家黄宏,文化和旅游部原司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张雅芳等学者专家嘉宾出席活动。浙江省开化县委副书记、县长鲁霞光,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傅强应邀参加活动。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在法门寺地宫未开启之前,“秘色瓷”只是一个存在于唐诗中的千载谜团。1987年4月,法门寺出土了数千件珍贵文物,14件越窑青瓷器也在其中,这就是人们苦苦寻找的“秘色瓷”。

 

圆明园,这座见证过历史的“万园之园”,如今正见证着开化青瓷工艺的发展。由国家级陶瓷一级技师、衢州市非遗项目“开化青瓷烧制技艺”传承人葛毅辉,用开化青瓷工艺恢复的33件秘色瓷作品正式对外展出。莲花碗、八棱瓶、蔓草纹香薰、莲瓣罐、萱草纹粉盒等精美瓷器让前来观赏的嘉宾们啧啧称赞。


“只有保持安静的心境和一定的专注度,才能做出这么好的瓷器。”首都博物馆古代瓷器研究专家裴亚静长久驻足在展位,感受到了心灵的震撼。她说,葛毅辉的瓷器是手工拉胚,张力非常足,有自然、中朴的味道,色彩、造型都非常好。


2015年10月,浙江慈溪桥头镇上林湖后司岙窑址的考古发掘启动,历时1年半,共发现30多种秘色瓷,首度为“谁造‘秘色瓷’”提供了实物依据。如今,作为青瓷中的极品,失传千年的“秘色瓷”被葛毅辉从历史的长河中打捞起来,拂去历史的尘埃,用开化青瓷工艺再现其清澈碧绿、如冰似玉的光彩。

 

葛毅辉此次进京参展源于一次机缘巧合。北京文博院专家想在全国范围内寻找一个能将秘色瓷记忆重新恢复的手艺人,找了好几个月,却一直没找到合适的人选。一次在北京瓷器界朋友聚会,大家聊到北京故宫博物院秘色重光的事,需要把“秘色瓷”这个工艺重新复苏,让它展现在世人面前。葛毅辉暗下决心,为了自己的追寻的梦想,如果能共同将“秘色瓷”的文化传承下去,对自己也是一次挑战与升华。

 

“这次能在北京圆明园展出,是业内对自己坚守20多年的理想的肯定!”展馆内,葛毅辉忙碌的身影,是理想照进现实的模样。其实早在2003年,葛毅辉就开始研制如何恢复秘色瓷的技艺了。当年他睡觉都是摸着瓷片一起睡的,希望寻找一种不用眼睛看,而用感觉感受的状态,大概烧制了500窑,才制出了理想中的颜色。这个过程中,对器形的研究、对文化的理解,如何与眼前看到的东西相互融合,是个很大的瓶颈,既便如些他还是默默地坚持一路走过来。



“文化是互联互通的,传承才是最大的动力!”开化县委副书记、县长鲁霞光说,葛毅辉用慈溪上林湖的胎土和开化青瓷工艺,携带着两地文化交融的基因,共同研制出失传千年的秘色瓷,并向全球发布,这也是山海协作的又一成功力作。葛毅辉成功的背后是他二十多年的孜孜不倦坚守。19岁那年他背上行囊与梦想,到景德镇研习制瓷技艺中拉胚、上釉、烧窑等所有工序。流水线上的熟练工远不是葛毅辉的目标,他要将自己的作品送进中国最高端的平台。回开化修建柴窑、恢复开化青瓷——秀色瓷,年复一年,葛毅辉的汗水浸润着漫漫窑火,他用匠心守护着开化青瓷工艺,每一步走得艰辛又踏实。

 

马云投资的江南会主管曾在景德镇找寻三天三夜,最后无意间在葛毅辉的工作室中邂逅了自己想要的作品。国内知名收藏家马未都曾当场收藏葛毅辉的莲花系列笔冼,网易CEO丁磊几经辗转非要定制葛毅辉的一批瓷器……而这一次,葛毅辉将开化青瓷送进了北京,在这个全国最顶尖的平台实现了多年的理想与期待。


瓷器重光、焚香点茶、挂画插花……当传统文化与秘色瓷器碰撞在一起,千年文明便在这一瞬间绽放。接下来,东京、伦敦、洛杉矶、纽约、墨尔本、多伦多、莫斯科等全球12大金融中心城市LED大屏将持续一周滚动播放,让世界看见秘色瓷的魅力。据了解,此次展览之后,葛毅辉制作的系列开化青瓷作品还将进入“故宫文创”,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通讯员:开融汪胡)


分享到:

Go to Forum >>0 Comment(s)

No comments.

Add your comments...

  • User Name Required
  • Your Comment
  • Enter the words you see:   
    Racist, abusive and off-topic comments may be removed by the moderator.
Send your storiesGet more from China.org.cnMobileMobileRSSRSSNewsletterNewsl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