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蓝天保卫战下的垃圾分类

 
Comment(s)打印 E-mail 中国网 2020-05-29
调整字号大小:

Read in English 

社区环卫工人郭景良正在处理可回收垃圾。[中国网 吴瑾 摄]

中国网5月29日讯(记者 吴瑾)晨曦初现,郭景良身着干净整洁的灰色制服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这位来自黑龙江省的环卫工人是北京首开集团房地首华物业公司供暖二处西幼物业站的一名保洁员,每天负责清洗垃圾桶、整装其他垃圾,并用电动小车运往附近的一所垃圾站进行处理。

每天早上7时,他骑着电动的垃圾运输小车,行驶在早高峰的道路上。待他到达垃圾处理站的时候,门外的小车已排成一队。

垃圾站内有两个大的方坑,里面放着两个硕大的蓝色集装箱。在轮到郭景良操作的时候,他换下运动鞋,穿上了黑色的橡胶靴,拿起铲子将从小车倾泻入集装箱内的垃圾悉数压扁。

在所有垃圾都被倒入集装箱后,垃圾站的负责人先将集装箱封好,然后控制滑轮,将集装箱运到运输垃圾的卡车上。这些卡车每天早晨都会来运输垃圾。负责人说,每天垃圾站收集的垃圾大约在20吨左右。

社区环卫工人贯秀红正在搬运可回收的纸盒垃圾。[中国网 吴瑾 摄]

与此同时,在小区内,郭景良的爱人贯秀红正在引导居民以正确的方式投放垃圾。

在贯秀红看来,指导大家分类垃圾的工作意义非凡,但是也充满挑战。

贯秀红说:“很多居民都能逐渐习惯新的规定,然而也还是有人抱怨并质疑我们的工作方式。”

早在五月初,海淀区的所有小区都开始要求将垃圾分为四类: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可回收垃圾以及有害垃圾,从而助力北京市的环保节能进程。

为了能更好地实施垃圾分类政策,郭景良服务的小区将垃圾桶挪放在了正门附近的两个摄像头之间,以便记录居民垃圾分类的整个过程。

海淀一小区垃圾分类一角。[中国网 吴瑾 摄]

陈笑是小区中的一位居民,同时也是一位语文老师。他对小区环卫人员的付出深表敬意,并直言垃圾分类后,小区的工作人员工作强度也有所增加。

“在面对个别人不接受、不认同,或是冷眼相向的时候,我们的环卫工作者选择沉默。因为他们知道习惯的养成需要时间。” 陈笑说。

对此,物业站站长张岳梅深表赞同。“在其他国家,人们花了10年到20年的时间来习惯垃圾分类,而现在我们国家也开始启动同样的项目,这一项目的效果贵在坚持。”

在李克强总理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环境依旧是一个重要的议题,为了让天更蓝、水更清、大地更加洁净,垃圾分类作为社区的环保行动正在助力国家更为有力的节能环保新举措。

分享到:

Go to Forum >>0 Comment(s)

No comments.

Add your comments...

  • User Name Required
  • Your Comment
  • Enter the words you see:   
    Racist, abusive and off-topic comments may be removed by the moderator.
Send your storiesGet more from China.org.cnMobileMobileRSSRSSNewsletterNewsl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