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向未来”主题科普活动举办

 
Comment(s)打印 E-mail 中国网 2022-09-20
调整字号大小:

9月19日,2022年全国科技活动周轮值主场活动“科学向未来”——腾讯青少年科学小会在北京举行。为纪念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30周年,活动聚焦“大航天”,国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总设计师兼副总指挥赵坚,月球及火星探测器副总设计师贾阳,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台长常进,中科院上海天文台台长沈志强,中科院粒子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双南应邀演讲。

从“探日”“探月”工程突破,到“黑洞”“暗物质”天体现象,从“祝融号”探测器到“羲和”“慧眼”卫星等大国重器,五位科学家系统展示了我国航天重大工程和天文观测两大领域的前沿进展,并以自身成长经历勉励青少年放眼太空,为建设航天强国贡献力量。

活动由科技部科技人才与科学普及司、国家航天局新闻宣传办公室、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办公室、腾讯公司联合主办。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副主席井顿泉表示,今年的活动邀请航空航天和天文探索重大科技成就背后的科学家与大家面对面交流,是适应新时代青少年特点、点亮孩子们好奇心、培养孩子们探索精神的有益科普实践。希望社会各界携起手来,共同探索推动科普教育方式创新和科普教育内容建设,打造特色科普项目,使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贯穿于青少年成长全过程,助力青少年用科学开创更美好未来。

国家航天局新闻宣传办公室主任孟华表示,从1970年《东方红》乐曲响彻寰宇,到前两日“嫦娥石”最新科学成果发布,航天人用“中国式浪漫”,在星汉之间写下“宇宙级”诗歌。中国航天特有的奋斗历程、科学精神、探索未知元素,是科普宣传的天然“富矿”,希望更多青少年通过科学小会,了解科学之奇、科技之美、科幻之趣,同时高扬理想之帆,脚踏实地逐梦。

新一代航天人的杰出代表们面向青少年讲述了我国“探日”“探火”等关键航天工程的前沿突破。

自去年10月我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发射至今,仅一年时间其探测成果就创下了五个国际“首次”。赵坚向青少年系统讲解了探日工程的价值和领先成果。“‘羲和号’首次实现了在太空给太阳做‘CT扫描’,这些探测成果在对地观测、空间科学探测等新一代航天任务中将发挥重要作用。”赵坚介绍说。

37ece4e5303d0929c5b1d0ce20eb743b5c7a6942ea9687bac73f75e65b4f47538d9815a08f830b424f5c59ec9e6b2a7c_副本.jpg
月球及火星探测器副总设计师贾阳讲述“祝融号”火星车的“探火”故事[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供图]

贾阳讲述了“祝融号”火星车着陆火星,一路向南的“探火”故事,并在其参与的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与腾讯发起的“全国青少年编程与人工智能计划”中,带领青少年在虚拟仿真环境中“探索火星”。

常进分享了“悟空号”卫星的领先水平和近7年的探测。2017年以来,“悟空号”在电子、质子和氦核宇宙线测量方面取得了领先成果。现在,它处于二次延寿运行阶段,仍保持着良好的探测状态,继续揭秘宇宙中的暗物质。

沈志强解密了黑洞在照片中长得像“甜甜圈”的原因:“观测黑洞需要依赖它周围的发光气体和尘埃,而这些气体和尘埃会被黑洞自身强大的引力所弯曲,就会呈现出一个明亮的环状结构。”

张双南介绍了“慧眼”卫星多项突破性成果,以及正在推进的大型国际合作“增强型X射线时变与偏振”空间天文台及“全变源追踪猎人星座”(CATCH)计划。

科学小会致力于为青少年创造“了解科学知识、培养科学信念、参与科学实践”的成长环境。在历届科学小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志珍,“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首席科学家潘永信、“嫦娥之父”欧阳自远、清华生科院院长王宏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陆朝阳等25位全球顶尖科学家、科普学者,为青少年解读宇宙探测、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等前沿科学领域的奥秘,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引导青少年以科学探索为新时尚。四年来,已有4000多万青少年通过线上线下参会与科学家“面对面”。

分享到:

Go to Forum >>0 Comment(s)

No comments.

Add your comments...

  • User Name Required
  • Your Comment
  • Enter the words you see:   
    Racist, abusive and off-topic comments may be removed by the moderator.
Send your storiesGet more from China.org.cnMobileMobileRSSRSSNewsletterNewsl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