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杜莎夫人蜡像馆揭幕全新中国精神区

 
Comment(s)打印 E-mail 中国网 2023-01-19
调整字号大小:

前门大街是位于京城中轴线上的商业街,为加速实现商圈文化复兴,正全面建设并打造“京味儿文化体验式消费街区”。而坐落在这条极具代表首都风范、古都风韵的街区上的北京杜莎夫人蜡像馆,积极响应前门大街“一轴一街一带,一廊五区”的建设目标,加大创新力度,翻陈出新,将西方手工蜡像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完美结合的同时,利用多媒体视听技术,在2023新春来临之际,为游客带来了一个全新的沉浸式中国精神区。近日,作为即将入驻新中国精神区的首位中国内地知名男演员刘烨,受邀参与揭幕新中国精神区的仪式,并为其个人蜡像举办了别出心裁的揭幕仪式。

刘烨作为本次活动的“星秀官”,在北京杜莎夫人蜡像馆总经理王锐的陪同下,一同揭幕了新中国精神区。二人首先来到了开篇区域——长城化龙沉浸式空间。该空间通过裸眼3D技术,完美地打造出巨龙腾飞、穿越五千年时光的光影盛宴。

北京杜莎夫人蜡像馆总经理王锐与刘烨在新中国精神区前合影

北京杜莎夫人蜡像馆总经理王锐向刘烨介绍道:“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脊梁,见证着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灿烂辉煌的五千年。它雄伟壮丽的身姿、一往无前的气势也展现着中国精神的顽强不屈。北京杜莎夫人蜡像馆采用全息投影技术打造长城化龙的沉浸式空间,并作为中国精神区的开篇区域,是传统与现代的激荡、科技和文化的融合,我们希望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穿越时空、对话名人、感受中国精神。 ”

新中国精神区依托历史长河的发展进程,构建三大主题空间——觉醒年代、建设年代,以及发展岁月。

刘烨与老舍蜡像合影

“觉醒年代”空间中集合了代表国粹京剧的梅兰芳大师、京城土生土长的文学家老舍先生、语言大师侯宝林先生三位历史经典人物蜡像。为了让游客切身感受三位大师的卓越成就,北京杜莎夫人蜡像馆还为其还原了代表性场景,例如:利用声光电展现梅兰芳大师的兰花指五十三式部分造型投影;老舍先生独特的书法风格让游客了解了文学家的笔触背后有着时代的感悟;侯宝林大师站在相声舞台中央让游客铭记中国二十世纪相声界的一代宗师。

刘烨在游览并体验了该主题区域之后表示道:“我觉得这些互动体验非常有创意,尤其是对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来说,这三位大师会离他们越来越遥远,他们的伟大成就也会逐渐精神化,而在这个区域,可以通过科技的方式,跨越时空感受国粹的魅力和文学巨匠的风采,这是换了一种方式去了解中国的文化。”

梅兰芳蜡像及兰花指五十三式部分造型投影

“建设年代”主题区域陈列的蜡像以演员演绎的年代剧角色为主,通过展现小人物、大奉献,集合了众多在时代发展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中国精神。作为演员的刘烨感慨道:“一束光,无论多么微弱,它依旧闪亮;一个人,无论有多么平凡,也会有高光时刻。中国精神是流淌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血脉之中,平凡的人们汇聚在一起,有信念、有力量,敢想敢拼,祖国才有了今天,才有了今天的我们。”

“发展岁月”主题空间 杨利伟蜡像区

而“发展岁月”主题空间中,北京鸟巢和冬奥雪场让人不忘北京这座双奥之城,在闪光灯装置的频繁闪烁下,郎平和张艺谋的蜡像使游客们回忆起盛会现场。而在中国迅猛发展的若干年中,科技、航天等方面也取得了质一般的飞跃。这无疑体现着中国人自强不息、开拓不止的精神。杨利伟,中国航天第一人,他的蜡像就站在浩瀚的星空背景前向游客们招手。

之后,刘烨的蜡像也在北京杜莎夫人蜡像馆揭幕。在问及刘烨本人为什么会选择现代造型入驻新中国精神区时,他给出了自己的思考:“从影这么多年,我出演过许多不被众人熟知的凡人英雄,有隐姓埋名却置生死于度外的战斗英雄们,有无怨无悔地坚守小岛几十年的守岛人。这个过程中,我也学会了如何用最真实的情感去演绎他们平凡的人生。 我认为,无数的凡人英雄创造了不平凡的事迹,这就是无处不在的中国精神。作为入驻北京杜莎夫人蜡像馆新中国精神区的首位演员,我很难用一个角色形象来表现这种中国精神。”

北京杜莎夫人蜡像馆总经理王锐、刘烨 与刘烨蜡像合影

总经理王锐表示:“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求索,沉淀下来的深厚底蕴和中国精神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财富,我们致力于以蜡像记录经典,以榜样力量启迪游客。新中国精神区的打造是北京杜莎夫人蜡像馆对于中国文化传承创新的第一步,未来将继续对话时代榜样,与前门大街共同打造具有国潮特色的京城文旅体验地。”

分享到:

Go to Forum >>0 Comment(s)

No comments.

Add your comments...

  • User Name Required
  • Your Comment
  • Enter the words you see:   
    Racist, abusive and off-topic comments may be removed by the moderator.
Send your storiesGet more from China.org.cnMobileMobileRSSRSSNewsletterNewsl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