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下午,专程来华参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青海的实践”专题宣介会的各国政党代表团,实地走访了青海省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的长江源村,了解 “长江第一村”村民的生活变迁。
外国政党代表团听取长江源村支书介绍村民生活变化
外国政党代表团在村民家中做客
这里的村民,曾经是草原上的牧民,住的是帐篷,靠的是放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2004年,为保护三江源生态环境,也为了改善牧民生活条件,当地政府实施了异地搬迁,在格尔木市南郊修建了一座新村,命名为长江源村。
搬迁后,牧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住进了宽敞明亮的大房子,通水通电,冬天有供暖,生活电器一应俱全,家家户户还有小院。
长江源村还配套建了小学,占地面积达4.3万平米,教学楼、综合楼、多媒体教室、塑胶运动场等现代化教学设施一应俱全。据长江源小学副校长索南吉介绍,牧民的孩子享受到与城市里同等的教学条件。代表团实地观摩了文化课、体育课,音乐舞蹈课,无不被孩子们的欢歌笑语感染。
祖祖辈辈以放牧为生的牧民,也有了新的职业——“生态管护员”。此外,村民可通过特许经营的方式开展生态旅游增收创收。村里还成立了民族手工艺品加工专业合作社,手工制作氆氇毯、雕刻石、刺绣、掐丝唐卡、传统美食糌粑等藏族特色产品,方便妇女“居家就业”。政府还为村里的老人和孩子发放无劳动力生活补助,多渠道增加村民的收入来源。
尼泊尔共产党(联合马列)中常委、外事部部长拉简·巴特拉伊在与村民交流后感慨道:“我多次来中国访问,亲眼目睹了中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生的巨大变化、取得的伟大成就。中国在脱贫攻坚方面的成就,是人类历史上的首次。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取得如此显著的脱贫成就,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这对我们也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如今,青海省有14.6万名牧民放下了牧鞭,吃上了“生态饭”,从草场的利用者,变成了生态守护者和获益者。“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这里得到了生动的实践。(记者 梁辰)
Go to Forum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