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国际视野下的中国故事讲述”创享会在河南郑州举行。该活动是2023年第五届“第三只眼看中国”国际短视频大赛颁奖典礼系列活动之一,旨在通过案例分享和主题讨论,为中外短视频创作者和业界、学界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探讨如何以短视频为媒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大赛评审专家、合作平台、获奖团队代表、地方宣传部代表及媒体代表等百余人参加活动。
▲活动现场。
▲李红轩致欢迎辞。
郑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红轩在致欢迎辞时表示,“第三只眼看中国”国际短视频大赛为中国故事全球创作者和团队打造了开放的交流平台,构建了资源合作的桥梁纽带,拓宽了中国形象的传播渠道。大赛不仅是一次激情与活力的碰撞,也是一场充满发现与思考的旅程。郑州是河南省会,位居我国经济地理中心,素有“天地之中”之称。过去的郑州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如今的郑州连南贯北、承东启西,是全国公、铁、航、信兼具的综合枢纽,也是全球重要的货运物流中心。希望大家通过本届大赛领略到“天地之中、华夏之源、功夫郑州”的千年神韵,期待大家更多佳品力作,共同讲好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郑州故事、中原故事、中国故事。
活动现场,瑞典籍自媒体博主米粒(Miriam Follin),巩义市委外宣中心主任马世营,中山日报社海外传播中心编导廖薇,伊中友好协会理事、《少林奇遇记》伊朗籍主持人、顾问何飞(Hossein Khalifi),云南省文化馆数字文化中心主任王凡等获奖作品团队代表分别进行案例分享,讲述获奖作品的策划理念、创作过程并进行交流。
▲米粒进行创作分享。
米粒以本次大赛的获奖作品《通过中文,我找到了一个新世界,来自北欧米粒的内心独白》为例展开分享。她表示,自己去过中国很多省份,每一个城市都具有独特的自然风光、传统文化和人文情怀。通过学习中文,她有机会接触到不同的思想、不同的生活和不同的世界观,这让她开启了一个新的世界。米粒在分享中认为,相较于图文,短视频使用画面和声音,是更加直观立体的传播载体,可以将当下的生活展示给未来的人们,也可以点燃人们内心对过去的回忆。
▲马世营进行创作分享。
马世营在分享中提到,优秀的短视频作品必须具备三个核心元素:一是别具一格的创意;二是饱满充沛的情感表达;三是细节上的精巧设计。其中,创意是短视频的灵魂所在,而视频创作的切入点和结合点也尤为重要。他表示,获奖作品《非洲小伙中原寻狮记》,选用“狮子”为主要创作元素,由非洲籍留学生在当地寻找“狮子”以及背后的寓意。他分享说,狮子并非中国本土的物种,但狮子元素在中国“随处可见”,在传统文化中也占据了重要地位,这些问题可以启发人们对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与世界的关联进行深度思考。
▲廖薇进行创作分享。
《我们都是自然的孩子:法国设计师Johan 致力于中国自然教育与生态保护》这部作品讲述了2021年来中国工作的法国设计师Johan在中山“心荟”担任可持续性设计与发展总监和自然教育导师的故事。廖薇表示,在作品内容创作上,团队使用了“以小见大,润物无声”的形式体现,如司空图《诗品·含蓄》中所言,“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整部作品从一个人的真实故事,解析一群人的自然活动,进而思考全人类的发展选择。
▲何飞进行创作分享。
何飞以作品《少林奇遇记》为例展开叙述,他表示,短视频的拍摄形式和内容决定了国外受众的接受程度少林功夫是中国的一张名片,许多外国人对中国的功夫非常感兴趣,因此作品首选河南郑州为拍摄地,以“中国功夫”为视频创作的主题。视频通过体验少林功夫以及深入探寻周边武校、电影小镇,展现出以功夫文化为基础的郑州,其背后的经济与文化发展脉络。该作品选用了国外受众最感兴趣的主题,加深了他们对中国的兴趣。
▲王凡进行创作分享。
王凡分享说,和世界相处的方式有很多种,《晓松的美食日记》提供了一有趣的方式:尝尝它。这部作品更在意“品尝”的方式,试图让镜头成为空气,不自美其美,只是简简单单地记录描写本身就极具语言。同时,这个片子在创作过程中并没有去锁定某个圈层,而是相信那口鲜味是大家味觉上的最大公约数,因为好的食材只需要最简单的烹饪方式。
圆桌会一:创作优质短视频,这些规律可以遵循
▲圆桌会一。
光明日报社原副总编辑、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沈卫星,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智,纪录片导演、北京三多堂传媒联合创始人刘军卫,郑州晚报副总编辑、正观新闻总编辑李韬围绕“创作优秀短视频,这些规律可以遵循”这一主题进行交流分享,探讨短视频策划和创作规律,为中外创作者提供参考。
沈卫星表示,生活其实有很多的可能性,我们不能用惯性思维来定义它。打破惯性思维,是国际文化交流传播非常重要的一点。只有打破惯性思维方式,人类才会相互促进、相互理解、相互形成共识,这样社会才和谐、世界才会和平。现在,各领域的短视频创作者在自己所涉及题材的挖掘上都有一定深度,同时,保持第三方视角、带着问题去创作也尤为重要,把判断和理解融入到“他者”视角下,我们的创作内容才会有启示作用。
李智认为,如今越来越多的博主意识到,文化传播其实是一个双向奔赴的过程,不能单纯的各说各话,而是彼此要形成一个共同的、平等的对话模式。像《非洲小伙中原寻狮记》这部作品,拿中国的文化和他国文化进行一个等价呼应,这样的创作在国际传播的时候会引起更多的共情和共鸣,而这对于传播效果来讲无益是具有巨大支撑力的。国际文化传播作品只有做到双向沟通、双向奔赴,才会有更多的优秀作品呈现出来。
刘军卫认为,优质的短视频需要匹配优秀的推广渠道,如今,国外对于中国的认识还不够,如想要体现一个真实、生动的中国,必须重视国际传播。“第三只眼看中国”大赛这样的平台,就是一个将中国主题短视频传播出去的优质平台。同时,短视频要有长思维,对于短视频创作而言,优秀的创意固然重要,但拍摄落实也是关键。希望更多的短视频创作者可以在基本功上多下功夫,把控画面、音乐等细节,努力将具有创意的好选题落实到创作中,争取创作出更好的作品面向世界。
李韬认为,“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这句话便可以概括郑州厚重的历史文化。郑州是炎黄子孙的寻根之地、中华文明的朝圣之地、中华文化的体验之地,也是国学教育的实践基地。如今,短视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可视化传播媒介,郑州需要通过短视频的形式将这里的悠久历史文化传播出去,让大家了解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郑州。
圆桌会二:短视频助力城市国际传播,这些案例可以参考
▲圆桌会二。
哔哩哔哩公共事务总监朱承铭,新加坡 Beach House Pictures 制作公司中国区总经理冯博,河南国际传播中心负责人之一、大河网执行总编辑张培君,五洲传播中心对外传播中心融媒传播部孙静就“短视频助力城市国际传播,这些实践经验可以参考”这一主题展开分享讨论,以自身短视频创作和传播经验为城市国际传播提供助力。
朱承铭认为,中国主题内容在对象国“水土不服”的问题普遍存在且无法完全回避,其原因一般为传播过程中的语言转换障碍、文化差异导致的理解和情感偏差、价值观带来的排斥性。可以通过三个方面来改善这一问题:一是讲述真实亲切的故事,把自己把人间烟火气摆进去;二是使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让观感更接地气,不再冷冰冰;三是抓住受众关切点,关注海内外人们实实在在关心的事情、涉及共同利益的问题、中外共同的文化内核等。
冯博认为,短视频因表达方式的多样性、单位时间内传递信息的丰富性,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长视频在同一主题下取和舍的问题。短视频的创作更加直接,更易在短时间内抓住观众注意力,形成传播热点,这正是其在国际传播方面的优势。要充分利用短视频的特性,深度挖掘,从故事和信息角度为观众提供更多线索和启发,在国内外观众对内容的喜好上做好平衡。
张培君认为,做好国际传播应注重题材和形式的选用,要搭建网站、客户端、海外平台一体的传播矩阵,充分挖掘对外传播资源。短视频制作要有精品意识、共情意识,从音乐、文案、拍摄角度等多个方面打磨,要允许故事的不完美,用真诚的力量推动传播。
孙静认为,做好短视频助力城市国际传播,一方面要在节目形式上创新,比如将国内的文化名人和国外的网红嘉宾进行搭档,双方形成合力,以短视频的方式立体形象化地展示城市重大主题和具体实践;另一方面是要以成熟的渠道去推动城市国际传播,顺应当下移动化、网络化的趋势,在传统媒体渠道基础上加入移动端,吸引更多受众。
▲现场观众提问。
Go to Forum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