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立法文本选译汇编》新书发布会举办

 
Comment(s)打印 E-mail 中国网 2023-12-04
调整字号大小:

12月3日上午,法律翻译与中外法治文明交流互鉴研讨会、上海市法学会法学翻译研究会年会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立法文本选译汇编》新书发布会在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交谊楼圆桌会议室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华东政法大学外语学院、上海市法学会法学翻译研究会主办,华东政法大学涉外法治研究院、高地大战略创新团队、中国涉外法治话语研究中心协办。与会领导和专家学者主要来自全国人大、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上海市人大、上海市人民检察院、上海市外办、上海市司法局、上海市法学会,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出版社、译林出版社,新民晚报、中国社会科学报,法治日报以及上海段和段律师事务所。


本次会议设有开幕式、新书发布、专家研讨和大会总结四个环节。

华东政法大学外语学院院长余素青教授主持开幕式。华东政法大学党委书记郭为禄,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法工委主任阎锐,上海市法学会党组副书记、专职副会长施伟东,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研究室副处长达吉分别致开幕辞。

郭为禄指出贸易与投资的快速增长离不开国内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五通”合作离不开法律的支持,也离不开国内、国际的司法合作。随着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翻译事业站在了新的起点上。透过法律翻译,深入研究中华法律文明与西方法律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鉴是中国“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全球新倡议的有力推手,也是助力区域国别学研究的新动能。郭为禄表示,华政外院应继续以服务国家新型战略需求为教学科研目标,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精通语言与国际法、国别法的涉外法治紧缺人才。

姜锋表示法律翻译成果为解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复杂的法律环境奠定了重要的工具基础,为国家新时期重大战略布局贡献着翻译和法学专业的力量。该套丛书的顺利出版能够有效减少沿线国家法律文本的语言壁垒,有助于为全球治理体系和法治文明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姜锋还指出,国家的对外工作、社会经济的对外交流需要一支“通晓国际规则、具有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兼备涉外法律能力,包括法律外语能力的人才队伍。华政外院将外语学科和法学学科完美结合起来,培养出了一大批复合型、应用型涉外法律人才,他们完全是有能力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和重塑国际秩序的涉外法治人才。

阎锐指出,中央明确提出要加强我国涉外法治工作、加快我国法域外适用的法律体系建设,这对具备法律、外语复合型专业知识的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华政外院多年来走出了一条“外语+法律”的发展道路,逐渐转变传统外语学科的教学、科研模式,以跨学科乃至超学科的思路,为国家、社会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的法律翻译人才、涉外法治人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立法文本选译汇编》的出版体现出上海高校、上海学者对“走出去”战略的积极参与和献力。华政牢牢把握位居上海面向世界的地理优势,肩负起对内革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对外传播中华优秀法治文明的职责。上海学者对时代命题的探索,将超越地域,成为中国经验,并最终进一步提升中国法治文明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施伟东首先代表上海市法学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立法文本选译汇编》的出版表示祝贺,该套丛书对深度解构沿线国法律环境,为相关主体提供“接地气”的法律供给具有重要作用。施伟东借用“比例原则”,表达了对法律翻译人才的期望。他表示,近年华政外院向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输送了一大批复合型人才,聚焦提升学生的专业基础、外语能力、跨学科解决问题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等核心素养,推进外语语言文学与法学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确立了特色鲜明的应用研究型学科体系,是对培养跨学科的涉外法治人才的有益探索,也可以对上海乃至全国各大法学和外语院校形成良好的示范作用。

达吉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向丛书的出版表示祝贺,并表示四卷译著既弥补了国内对相关沿线国家有关法律规定研究的缺失,为我国企业“走出去”提供具体且实用的法律支持,也向世界宣介了海南自由贸易港的法规体系,为海南乃至我国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提供重要参考。达吉表示,这套丛书将会收录在法工委资料室,供法律委、法工委的领导和全体工作人员借阅研究。达吉特别提到,屈文生教授自受聘法律英文译审专家委员会委员以来,为法工委审定过《野生动物保护法》《湿地保护法》《退役军人保障法》等多部重要法律的英文译本。《湿地保护法》的英文译本更是被“《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的武汉主会场及日内瓦分会场发放传播,广受好评。

新书发布环节由华东政法大学科研处处长陆宇峰教授主持。陆宇峰教授表示屈文生教授团队通过四年的努力,发出了我国乃至整个华语学界法律翻译研究的最强音。该套丛书为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营造有利的法治条件和外部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该套丛书实现了中国代表性立法文本的跨区域、跨国别、跨文化传播,也体现出法律翻译对于推动中国法与外国法的双向互动与交流的关键作用。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立法文本选译汇编》[主办方 供图]

华东政法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罗培新教授和法律出版社副总编辑张雪纯编审分别从国家战略和对外传播的角度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立法文本选译汇编》新书定位,并指出该套丛书发布的重大意义。

罗培新用重大性、不可替代性和艰巨性三个关键词总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立法文本选译汇编》的显著特征。罗培新强调,上海作为一座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承担“五大中心”建设的战略任务,是“一带一路”的桥头堡,应当拥有与之匹配的涉外法治能力。罗培新结合营商环境报告的翻译实例,强调了会进一步落实建设国家法律文献数据库和改革评价制度。最后,罗培新希望外语学院继续努力、再创佳绩。

张雪纯对近些年来外语学院取得的一系列成果表示热烈祝贺,并认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立法文本选译汇编》的出版恰逢其时。张雪纯认为,这套丛书不仅聚焦多个重要国家经贸问题,还使海南自由贸易港融入世界法规体系,展现了国际格局和全球视野。张雪纯表示,屈文生教授作为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的法律翻译专家,以其工作严谨细致、专业素养高而著称。最后,张雪纯希望法律出版社与华政在法律翻译方面能够加强合作。

专家研讨部分共有两个主题。研讨的第一个主题是“法律翻译与中外法治文明交流互鉴”,由华东政法大学学校办公室主任练育强教授主持,共有十位学者先后发言。

华东政法大学教授李秀清指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立法文本选译汇编》鲜明地体现出中国比较法学演变的时代特征,从过去以西方发达国家法律制度为主的翻译,到以第三世界国家立法文本为核心的翻译。李秀清强调,规范比较在比较法研究依然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认为丛书将为比较法学者进一步以世界眼光审视和思考法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提供重要参考,同时也有助于拓展区域国别法研究的视野。李秀清还认为,翻译在当前全球法律秩序建设的关键时期充当着纽带和桥梁的角色,需要避免重演历史上因法律翻译语词不准确而导致的种种冲突,从而为构建更加公正、平等的全球秩序贡献比较法智慧。

上海市人民检察院政治部主任荚振坤表示,法律工作者要结合各自工作,在交流互鉴中紧扣法治和开放,以“一带一路”倡议的成功实践为基点,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和涉外法治建设作出努力;要在交流互鉴中讲好中国法治故事,既重视域外的先进法治经验,又传承好宣传好中华法治文明,为切实彰显我国文明法治形象作出贡献。荚振坤还指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立法文本选译汇编》的编写团队中,有很多博士生、硕士生,这是通过法律翻译实务培养涉外法治人才的生动实例,对于司法机关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有重要参考启发。

上海市浦东新区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黄爱武指出,浦东新区的特殊战略定位,是做好浦东新区立法的基点,同时也是做好立法翻译的基点。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始终立足于浦东新区的特殊战略定位,坚持立法翻译服务于国家战略。浦东新区非常重视立法的翻译工作,与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华东政法大学等单位签订了翻译备忘录,适时推出立法的外文版。本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立法文本选译汇编》的推出,有助于浦东新区进一步服务扩大开放、打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窗口。

北京大学社科部副部长、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章永乐指出,近代以来,我国法律翻译的问题意识经历了从“输入文明”到“文明交流互鉴”的深刻转变。近代中国自身的法律变革一度被视为从“半文明国家”向“文明国家”地位迁跃的需要,而法律翻译则服务于“法律移植”的需要。但今日中国法律翻译的问题意识已逐渐摆脱“文明等级论”,翻译者们正以自信与开放的心态,与世界各国展开法治文明的交流互鉴,且发展中国家的法律文本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所研究员季美君结合新书内容,从翻译实践出发,重点论述了法律翻译中准确性和同一性的重要性。她认为,做好法律翻译需要译者具备良好的外语基本功和娴熟的法律功底,并表示丛书的出版凝结了屈文生教授团队的心血和外语学院良好的科研组织能力,对法律翻译人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上海市政府外办翻译室主任董鹤莉认为新出版的丛书影响广泛、意义深远。董鹤莉表示,海南自贸港法规的翻译表明当今我们正经历从“翻译世界”到“翻译中国”的历程,法律翻译恰是“翻译中国”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而法律翻译也是外事部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董鹤莉认为,华政外院为从事一线外事工作的团队提供了极佳的示范,并期待今后有更多学习、交流的机会。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研究室程周鲁丹从中国法律外译工作出发,指出多数法律术语含有“单名多义”的属性,即某一中国法术语对应多个英美法术语,或某一英美法术语对应多个中国法术语。译者在翻译时,须首先关注中国法术语和英美法术语各自的涵摄情况,是否存在一词多义等情形,进而选择有能力在中国法与英美法制度间创造等值关系,通约二者的等值译名。法律术语是不同法系和法律文化的外在表现,中外法律术语之间的通约与否,直接影响着中外法律制度的相互传入与接受。

司法部国际合作局王文佳指出司法部十分重视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比如国际合作局连续举办全国司法行政系统涉外法律人才培养班,利用中国—上合组织法律服务委员会设立的“一中心、三基地”为一些国家的司法行政执法人员举办研修班。王文佳认为,法律翻译承载着争夺国际法律话语权、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使命。华政外院正在不断强化法律外语、法律翻译等方面的科研、教学,依托教育部高层次国际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培养出很多富有国际视野、熟悉法律翻译的涉外法治人才。

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任海涛认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立法文本选译汇编》是团队通力合作的结晶,将转变传统的法学、外语教育模式,推动探索建设以任务为导向、以跨学科能力培养为基础、以“译者+学者”为目标的人才培养体系。任海涛也希望华政外院继续为培养具有高超的翻译能力和纯熟的法律思维的涉外法治人才贡献力量。

华东政法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万立表示近年来华政外院培养出一批从译者走向学者的青年人才。他们也许不再从事大量翻译实践,但不断将翻译思维注入学术研究之中。万立指出,中外法律交流往往不是中国人和外国人的交流,而首先是译者自己与自己的交流。这种交流不仅要实现语际转换,还要实现语内解码,从而在比较中认识自我。

研讨的第二个主题是“服务国家需求,建设卓越法律翻译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本场研讨会由上海市法学会法学翻译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张爱玲教授主持,共有八位学者先后发言。

上海市司法局副局长刘言浩指出法律翻译的重要意义体现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关涉我们自己的制度建设。在上海的地方性法规、自贸区制度创新以及浦东新区法规起草过程中,为了实现对标最高国际经贸标准,通常需要借鉴与我们有大量经贸往来国家的法律制度。另一个方面关涉中国企业的“走出去”需求。上海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桥头堡,有大量国企和民企在海外投资,它们面临的风险很多来自于法律领域。因此,全面翻译重点国家的投资、贸易及金融相关的法律对于中国企业境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吴赟指出丛书的出版是翻译人才培养进入细分领域的最好见证之一。随后,吴赟谈及了当前翻译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危机,比如刚刚发布的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申报公告就更多的鼓励各学科的专业学者担任项目申请人,外语似乎变成了一个从属的角色;但在面临国家重大议题的时候,外语人要有走出去的开放心态和勇气,在外语与专业双向互动的过程中,主动探索外语专业拥抱具体行业的方式。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副处长、教授朱一凡结合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法学”双学位人才培养体系的学科实践,来阐明未来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要点。她表示,翻译法律这一活动不仅仅是在构建知识,也是在构建中西对话的空间。为此所需的涉外法治人才不仅仅是法治人才,也要带有外语人的底色。不论是“走出去”还是“引进来”,都需要类似于翻译法律文件的高精度翻译,因而这种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方式是对国家的极大贡献。

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段和段律师事务所全球董事局执行主席吴坚结合自身的涉外法律实践工作,表明在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中更重要的是融合。单纯的交叉可能仍然会导致翻译脱节、不准确等等问题。并且中国法律在境外的应用并非机械地适用法律,涉外法律实践所需要的法律应用往往涉及政治、外交、宗教等等问题,大大超出了法律专业的领域。因此,这种融合需要做到全面的应用、综合的应用以及创造性的应用。

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长聘教授沈骑谈了对外语学科建设、特别是交叉学科发展的三点体会。首先是有组织的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华政外语学科的鲜明特色在于它以法律为强大的底色,从而培育出超学科的研究成果。其次是有组织的科研规划的重要性。课题能够获得重大项目并以“优秀”等级结项,充分体现出屈文生教授在科研管理、科研规划以及在整个团队建设方面的过人之处。最后是有组织的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外语专业招生现状警醒我们必须在考虑社会重要需求与国家战略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组合式、复合式的人才培养。

法律出版社法律翻译与出版研发中心执行副主任朱峰认为,有沉淀,有积累,才会赢来大丰收。2019年底为服务“走出去”国家战略和涉外人才培养,法律出版社成立了法律翻译与出版研发中心,并启动了术语库、专家库和内容库的建设。内容库的建设颇有成效,出版的书籍颇受好评,并在对外交流中作为文化礼品赠送。朱峰认为,法律翻译专家和出版业的审读工作者有不同的培养路径,为了出版品质更高的翻译作品,需要双方的沟通协作,共同努力。

新民晚报社时政新闻中心主编吴宇桢结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跟踪报道体验,以媒体人的视角肯定了丛书的重要价值,并从国家传播的角度谈了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做好国际传播。吴宇桢表示,国际传播过程中需要复合型人才队伍,不同领域专家学者之间“破圈”的交流尤为重要,法律与外语的专业融合培养使华政的学生具备了良好的国际交流能力及综合素质。吴宇桢还表示期待将来有更多的机会与外语学院展开合作,共建国际传播的伟大事业。

中国外文局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刘强副译审从中央文献翻译的视角谈了法律英语、法律翻译以及人才培养的心得。他指出,在翻译党的二十大报告及今年两会报告等中央文献的团队中,法律翻译专业出身者少之又少,多数人毕业于传统外语院校。他希望将来有更多法律翻译的专门人才进入“翻译国家队”,法律翻译的学生应有坚定的信心,只要法律和外语两手抓,两手硬,一定会有光明的就业前景。

上海市法学会法学翻译研究会会长、华东政法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屈文生教授对本次会议进行总结。他指出,在历史上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翻译都是精英行为,是服务于国家的,因此,在法律翻译的过程中,服务国家需求也是中心原则之一。丛书将翻译的重点对象从欧美发达国家移至西亚北非等地区的立法文本,便是因应当前的国家需求。最后,他表示,要给青年一代法律翻译人以坚定的信念,团队成员持续致力于中外法治文明的交流互鉴,为涉外法治和大外语、大翻译的事业,在贡献力所能及的力量。


分享到:

Go to Forum >>0 Comment(s)

No comments.

Add your comments...

  • User Name Required
  • Your Comment
  • Enter the words you see:   
    Racist, abusive and off-topic comments may be removed by the moderator.
Send your storiesGet more from China.org.cnMobileMobileRSSRSSNewsletterNewsl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