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首届“翻译与文明互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以下简称“北二外”)成功举办。
研讨会合影。[北二外供图]
中国翻译协会前常务副会长陈明明、德国著名汉学家顾彬、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张爱玲、百度人工智能技术委员会主席何中军、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副院长范大祺、美国坦普尔大学荣休教授劳伦斯·韦努蒂(线上演讲)、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常宇等来自9个国家和地区的嘉宾出席。国内外高校、科研单位、翻译行业、政府部门、新闻媒体的专家、学者、学生等近300人参加会议。研讨会由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程维主持。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常宇致辞。[北二外供图]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常宇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翻译是文明互鉴的基石,也是国际社会理解当代中国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桥梁。随着新时代国际传播需求的不断增长和文明交流互鉴的深入推进,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翻译能力已成为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举办本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将有助于激发学界同仁的深入思考与广泛讨论,进一步明晰翻译在文明互鉴中的价值以及翻译在人工智能时代的走向。
中国翻译协会前常务副会长陈明明作主旨发言。[北二外供图]
中国翻译协会前常务副会长陈明明以“文明”的定义及其英文表述为切入点,深入剖析了文明在中国特色政治理念中的重要地位,并以二十大报告中“文明”概念英译为例,详细阐述了文明概念在不同语境下的翻译方法,以及如何确保翻译的准确性以更有效传播中国声音。
北京外国语大学日籍专家、日本岩波书店原总编马场公彦作主旨发言。[北二外供图]
北京外国语大学日籍专家、日本岩波书店原总编辑马场公彦梳理分析了中日两国在知识交流领域存在的不平衡现象,深入探讨了中国相关译作所展现出的倾向性与独特特征,以及当前中日之间知识交流面临的新的挑战与机遇。
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张爱玲作主旨发言。[北二外供图]
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张爱玲教授指出,在新时代新文科的背景下,应致力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核心能力和翻译实践能力。面对新技术、大数据、大语言模型及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我们亟需对翻译人才的数字素养提升给予充分重视,深化学生对翻译技术及数字技能的创造性理解、掌握和应用。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中国翻译协会常务理事、中央军委国际军事合作办公室翻译室原主任彭天洋作主旨发言。[北二外供图]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高级翻译学院彭天洋教授深入剖析了中国特色话语在国际传播中的独特性与复杂性,强调在推动中国特色国际话语的生产、传播与批评时,必须超越仅就话语本身的讨论,聚焦于具体案例在特定条件下的真实表现,切实提升中国特色话语国际传播的效果和质量。
著名汉学家、波恩大学终身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特聘教授沃尔夫冈·顾彬作主旨发言。[北二外供图]
著名汉学家、德国波恩大学终身教授顾彬(Wolfgang Kubin)通过对不同国家“文明”深层次内涵的阐释,揭示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及特色,强调译者要深入领悟原文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以精准传达给目标语言读者。他通过对比不同语言间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展现了翻译过程中的挑战与机遇,并倡导进行立体化的翻译实践,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各国文化精髓。
研讨会设置三个平行论坛。“中国经典与世界”论坛系统讨论中国哲学、文学等经典著作的海外翻译、诠释与传播情况,探究经典作品翻译对于学术思想交流与文明互鉴的深远意义。
“翻译与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论坛立足大国外交与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实际需求,深入探讨如何高效译介中国思想理论、道路制度、政策主张,促进国际社会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新时代的中国。
“人工智能与翻译的未来”论坛聚焦ChatGPT等人工智能技术对翻译领域带来的新挑战,探讨现代科技与翻译行业的深度融合路径,如何通过技术创新赋能中国翻译事业高质量发展,以助力培养具备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新时代翻译人才。
在北二外建校60周年之际,首届“翻译与文明互鉴”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国内外翻译界提供了一个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也为推动新时代翻译事业发展和国际传播能力提升注入了新的动力。本次研讨会全程由北二外师生承担中、英、阿、西、日等多语种同声传译服务。
Go to Forum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