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资讯

殊途同归:沙博理与叶君健、葛浩文
——以此文纪念沙博理诞辰102周年

发布时间:2017-12-14 17:51:52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任东升  |  责任编辑:李潇

说起来,沙博理(Sidney Shapiro, 1915-2014)和叶君健(1914-1999)是同时代人,犹太裔美国籍的沙博理1947年漂洋过海来到中国,两人在外文出版社英文期刊《中国文学》(Chinese Literature)共事。他们都翻译了茅盾的“农村三部曲”:叶君健的英译本早在1946年就完成并在英国出版,沙博理则是在十年之后重拾三部曲翻译。至于沙博理和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1939-),目前没有确证显示两人在现实生活中有接触,不过二人似乎以译会友,沙博理翻译的《小城三月》经葛浩文修订之后被纳入了《萧红小说选》(Selected Stories of Xiao Hong)。如此看来,三位译者因为共同的翻译作品在文学的时空结缘了。

除了在翻译作品上的关联,三人在各自的漫漫文学翻译生涯中,也存在诸多交错。沙博理与叶君健、葛浩文均在而立之年以后初探文学翻译领域,丰富的人生阅历塑造了他们不俗的文学甄别与感悟能力。不仅如此,三人均为作家型译者,发表了多部原创作品。这种“作者-译者”的双重身份背景有益于激发其原创作品的外译潜力,也对其译本的忠实性与可读性进行了双向提升。那么,在这些共同点背后,他们又存在哪些不同呢?

一、《农村三部曲》:心境不同,策略迥异

沙博理自1951年起以外国专家身份担任翻译和编辑,先后供职于对外文化联络局、外文出版社、《中国画报》杂志社。沙博理在五十年的国家翻译实践生涯中产出了逾千万字的译作,尤其在1950-1966年间翻译了20多位作家的现当代作品,为新中国的翻译事业和文化对外传播做出了杰出贡献。(右图为沙博理和妻子凤子结婚照)

叶君健,湖北黄安(今湖北红安)人。做过记者、编辑、大学教授,也是一位作家、翻译家。1949年归国后任文化部外联局编译处处长,《中国文学》副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外文学交流委员会主任。叶君健除了翻译茅盾的《农村三部曲》外,还翻译收录鲁迅、丁玲等作品的小说集《新任务》;创作的英文长篇小说《山村》受到英文读者的欢迎。因其翻译的《安徒生童话全集》的成就,获得丹麦获得“丹麦国旗勋章”。(左图为叶君健与圆茵夫妇结婚15周年照)

《农村三部曲》是茅盾的代表作,反映了在封建势力和外国统治者的共同压迫之下,原本可以实现自给自足的农民被推向破产的悲惨遭遇,作品中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景物描写以及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叶君健翻译的《农村三部曲》(Three Seasons and Other Stories)1946年在英国伦敦出版,当时中国还是内战连绵,而沙博理翻译该作品时新中国已经建立,二人翻译此文时的心境该大有不同,采取的翻译策略也是各有千秋。

(1)人物塑造

《春蚕》中四大娘和荷花的对话将老通宝愚昧固执的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

原文:“老糊涂的听得带一个洋字就好像见了七世冤家!洋钱,也是洋,他倒又要了!”(《春蚕》)

叶译:"The doddering old fool hates everything that bears the word 'foreign' except, of course, silver dollars."*

*Silver dollars were first introduced in China from Mexico. So in Chinese they are called "foreign coins."

沙译:"The old fool only has to hear the word 'foreign' to send him up in the air! He'll take dollars made of foreign silver, though; those are the only 'foreign' things he likes!"

两个译本都未将“七世冤家”翻译出来,不过,叶君健选择了用“hate”来展现老通宝的不满情绪,体现了叶君健对译文读者的考虑。文后注释补充了洋钱的信息,让读者更好理解原文的信息和四大娘话语中的讽刺情绪,可见叶君健对原文的处理更多受市场和读者的影响。而沙博理的译本则选用了“send somebody up in the air”来表现“七世冤家”的情绪,使用拥有同等交际效果的英文俗语来呈现原文的文化信息,对洋钱的解释也是插入在原文之中,最大程度的保持原文的面貌,呈现其制度化译者的特点。

(2)环境描写

农村三部曲中呈现了大量的景色描写,下例中老通宝因为贱卖蚕茧卧病在床,康复之后,看到村庄的景色萧瑟和冷清了许多。

原文:横在稻场前的那条小河像一条银带;可是河水也浅了许多了,岸边的几枝水柳叶子有点发黄。(《秋收》)

叶译:……,but in the distance he could see the small river flowing white as milk in the reflected glare.

沙译:Beyond, the little stream was a strip of flowing gold. But its water level had dropped considerably; the weeping willows along the banks had a parched look.

叶君健的译文直接省略了后两个分句的景物描写,不止此例,叶君健对多处景色描写进行了删减,体现出其对故事情节紧凑和流畅的提高的考量,而将“像一条银带”翻译为“白的像牛奶一样”,其受市场驱动对读者因素的考虑不言自明。而沙博理的翻译则基本上保留了原文的结构和内容,实现了最大程度上对原文的忠实,是其制度化译者的体现。

(3)文化特色词

下文对话中涵盖了典型俗语的翻译:

原文:“你管得我?棺材横头踢一脚,死人肚里自得知:我就骂那不要脸的骚货。(《春蚕》)

叶译:"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 She who is without shame should know whom I mean, for 'Even the man who lies dead knows who's kicked his coffin with the toes.' Why should you bother".

沙译:"Think you can handle me? I'm talking about a shameless man -- crazy baggage! If the shoe fits, wear it!"

叶君健对“你管得我”的翻译直接套用英文的表达,而沙博理的翻译更能体现原文的特点,表现出了刘宝的泼辣形象。对俗语的翻译,叶君健采取直译的翻译策略,力图将原文的信息传递出来,最后一句译语显然比原文更加委婉。沙博理则是选取译语文化对应的俗语,又调整语序,更符合话语逻辑,最大程度显现出原文本质,是其制度化译者的特点。

看来,在《农村三部曲》的翻译中,叶译呈现市场化的特征,更多考虑译文读者因素,译者的显身程度更高;沙译呈现制度化译者特征,对原文本的翻译更加忠实,但并非逐字直译,也有细节性的调整。两位译者皆致力于原文的文化历史价值,是不同翻译层面对《农村三部曲》的传播和再现。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