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5岁天坛北宰牲亭“原味”亮相
铜马
北宰牲亭灶坑遗迹
北宰牲亭院内的井亭
有着595年历史的天坛“北神厨、北宰牲亭建筑群”即日起对市民免费开放。这是该建筑群30年来首次对游客开放。天坛库存内的1万件文物将陆续在这里展出。这也是封存百年的“五坛八庙”文物首次对市民展出。北神厨的三个大殿设为文物展厅,北宰牲亭则以“遗址状”向市民展出。
看点1
镇馆之宝永乐编钟露真身
由于此前不具备展示条件,天坛镇馆之宝、国家一级文物“明代鎏金铜编钟”一直只闻其声不见其身。昨天,它终于露出真身。
历经近600年坎坷,遭遇八国联军强掠,编钟依然光彩熠熠,其挂钩为吉祥云造型;上部有“凤凰于飞,和鸣锵锵”的图案;阴面有玄武,阳面有朱雀;两侧有升降龙,分别代表春分和秋分。
永乐编钟原为16枚,从明永乐皇帝朱棣开始,历代皇帝都是在这些编钟的敲击声中祭天。1901年编钟被英军掠走,其中一枚作为战利品陈放在印度某军官俱乐部里,印度陆军参谋长乔希知道这枚编钟的身世后,于1994年将编钟归还天坛。
据悉,被掠走文物以这种方式回归祖国,尚属首次,其他15枚编钟至今下落不明。
这次编钟展出,展柜采用恒温恒湿设备及电子升降系统,确保文物安全,照明系统也会根据文物对光照的敏感程度自动调节。
看点2
祭器色彩代表不同“出身”
天坛前身为“坛庙事物管理处”,管理并收藏着“五坛八庙”的文物。此次展出共298件文物,大部分为天坛馆藏的五坛八庙的文物。展品中有几套祭器看似造型一样,只是色彩不一,而其“出身”恰恰藏在色彩中——太庙祭器为木质,孔庙祭器为铜质,黄色祭器来自地坛,藕荷色的来自日坛,白色的来自月坛,蓝色的则为天坛所有。
这些祭器均为高足——底部有高高的托。工作人员介绍说,古代没有桌椅,人们席地而坐,器皿直接放于地上,为方便取放,均为高足造型。为纪念古人,明清的祭器都采用这种高足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