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子李"第五代传人李连贵:扎出多彩生活滋味

  李连贵正在制作微缩版的彩牌楼 摄影/李飞

在《北京话词语》中,“彩子”一词的解释是这样的:“旧时办红白事时,用红白彩绸布扎成的花饰。”彩子业已经在北京流传了上百年,人称“京彩”,这个行当里的人被称为“彩子匠”。

时代变迁,彩子业从过去“无事不彩”的极致辉煌,到现如今被大多数城里人慢慢遗忘,这门行当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使用彩子的场所越来越受到限制,能做彩活儿的人寥寥无几。2009年,扎彩子入选北京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作为这个项目唯一的传承人,李连贵用他精湛的手艺,通过父子相传、师徒相授,维持着这门技艺最后的体面。

辉煌

在采访前,记者问过身边的朋友,很多人都已经不知道扎彩子是怎么回事。的确,现如今的红白喜事都走向了现代,形式上也简约了不少。不过,在过去,从彩子业兴起的唐代到辉煌的清代,再到日渐没落的民国,这其间,人们几乎无事不彩、无处不彩。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大家都把扎彩子看做办大事的一个标志。有身份的人办事不扎彩子,就意味着丢了身份,扎彩子,已经是一套仪式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在李家,前后5代人见证了扎彩技艺的发展。说起自家祖上接过的彩活儿,“彩子李”第五代传人李连贵如数家珍。

“溥仪大婚是我曾祖李文瑞,带着我祖父李宝山,经人介绍在皇宫里做的彩子活儿;慈禧去世后,抬棺材的人歇脚用的路祭台是我们家做的;吴佩孚死后办丧事是我们家扎的彩子;孙中山从碧云寺往南京移灵也是我们家给扎的路祭台……”这些辉煌的家族手艺,通过口口相传,传到了李连贵这一辈。

“从1989年开始,我们就承担龙潭庙会茶楼的彩牌。到2000年,我父亲身体不好,半身不遂了,就把扎活儿交给我了。”除龙潭庙会外,李连贵还曾为花卉大观园和每年农历三月三举办的蟠桃宫庙会搭过过街彩牌楼,现在他家客厅的醒目位置,还摆着花卉大观园彩牌楼的微缩模型。

北京晚报     2016/01/21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