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两周年:协同新生

初春的京畿大地,寒风中透着火热。

两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将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

两年来,北京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天津加快布局先进制造业,河北全面承接京津产业转型升级发展……

从燕山脚下到渤海之滨,一场打破地域藩篱、谋划协同发展的重大变革在幽燕大地上涌动、萌发。

今天,协同新生,果实初现。

“一加二大于三”

古老的华北平原,沃野千里。京津冀一体相连,生生不息,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和辉煌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以来,虽经多次区划调整,但是勤劳朴实的京津冀人民,始终相扶相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这里成为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

近年,北京抓住奥运等一系列发展契机,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可谓发生了沧桑巨变。用几十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上百年的路,让首都人民倍感自豪。

飞速发展中,北京也积累了很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人口膨胀、交通拥挤、环境恶化、房价高企、资源紧张。几十年“摊大饼”式的发展让城市不堪重负。

“北京要解决遇到的突出问题,必须纳入京津冀和环渤海经济区的战略空间加以考量,以打通发展的大动脉,更有力地彰显北京优势,更广泛地激活北京要素资源。同时,天津、河北要实现更好发展,也需要连同北京发展一起来考虑。”

总书记一席话,让京津冀三地干部群众豁然开朗。

从聚集资源求增长,到疏解功能谋发展,北京市改变的不仅仅是发展方向,更是发展理念——

做加法: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国际交往和科技创新中心,要强化核心功能,这是首都的责任和担当。

做减法:凡是不符合城市定位的,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和魄力,坚决调整退出,这是解决首都“大城市病”的唯一选择。

很快,北京市就出台了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拉开了非首都功能疏解大幕。“动批”、大红门、西直河,这些与北京市民相伴相随了几十年的大市场,一个个搬离北京。留下的,是一个更加宜居和生机勃勃的北京。

紧接着,北京启动了总规修编,京津冀一张图规划,为不断膨大的北京留足呼吸的空间;启动了交通一体化推进方案,谋划建设1000公里铁路网,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

渤海之滨的天津,也在总书记讲话中找到了发展的动力,启动了借重首都资源促进发展的计划。

天津机场把候机楼“搬”到了北京南站,分担首都机场的压力;天津港的无水港落户平谷,北京企业在这里就可以办理通关手续,大大压缩了通关时间。通过打造产业创新中心,天津正培育从中关村到滨海新区延绵100多公里的创新带,与北京错位发展。

两地联动,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双城记。

京津冀协同发展,也是河北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总书记讲话不久,河北就确定了40个承接合作平台,新机场临空经济区、曹妃甸现代产业试验区,一大批承接平台虚位以待。接踵而至的,是北京现代第四工厂落户沧州,张北云联数据中心项目开工建设,曹妃甸千万吨级炼油项目获国家批复。

河北,形成了千帆竞发、万马奔腾之势。

一缕春风,唤醒了燕赵大地。

北京日报     2016/02/26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