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两周年:协同新生

北京研发、天津转化、河北制造,产业版图正在重构。

区域内合理分工,上下游联动,产业链条日渐理顺。

谈起京津冀协同发展,河北省领导难掩兴奋:两年来,我们办成了许多多年来想办但是没有办成的大事。

三地居民感受“一体化”

刘奶奶今年80岁,是地道北京人,住进了河北燕郊的燕达养老院。

生活很滋润,但是就医却不方便。

燕达医院近在咫尺,却不能跨省报销。

为了解决“刘奶奶们”遇到的问题,北京、河北两地领导多次赶赴燕达医院,研究解决办法。最终,两地拿出了跨省市报销的惠民政策。河北省还把这项政策延伸到环京的所有县,每个县确定了一所北京户籍居民医保定点医院。

京津冀一衣带水,但是行政区划的藩篱阻挡了人员的交往与流动。两年来,三地推动各种资源要素按市场规律合理配置,更多群众享受到发展带来的便利和幸福。

更多的河北病人在家门口就可以看上北京专家——

北京儿童医院接诊的患儿中多半来自外地,其中又以河北居多。为此,北京儿童医院托管保定儿童医院,并将河北省儿童医院纳入北京儿童医院集团。

同仁医院、积水潭医院、北大医院等11家响当当的知名大医院,在新城开诊设立分院;朝阳医院与燕达医院合作共建跨区域合作试点;积水潭医院进驻崇礼,合作建立中国冰雪运动损伤治疗研究中心;301医院进驻涿州,建设亚洲最大肿瘤医院……病人不动医生动。

更多的河北学生,在家门口就可以听北京名师的课——

北京实验二小与迁安第六实验小学签约,远在千里之外的迁安学生,可以实时点播北京的课程;中国音乐学院附中在秦皇岛建校,让当地孩子接受国家级的音乐、美术和舞蹈教育;北京化工大学投资19亿元,在北戴河建设校区,成为入驻的第一所首都高校。

合作办学、组建集团,北京的优质教育资源,正源源不断向津冀地区辐射。

北京市领导说,我们要以嫁女的心态对待疏解的企业。不仅要送一程,如果他们遇到什么困难,还要帮助他们解决。教育、医疗的输出,不仅服务了河北、天津的发展,也为北京疏解企业保驾护航。

半小时生活圈,一小时生活圈,让双城生活成为可能——

在北京工作的莫春鹏是个地道的相声迷,每逢周末,都要约上三两朋友,乘京津城际到天津听相声。晚上乘车回京,一点儿也不耽误。

跟随新发地搬迁到高碑店的杨会东也选择高铁作为交通工具。从北京西站乘坐和谐号,30分钟就可以直达高碑店东。

在北京已工作3年的周楠,去年年底从北京南四环的出租房搬到了河北涿州刚买的新房中。做财务工作的小周很会算账:涿州到北京单程25分钟高铁通勤,每天花费57元,20年下来不到30万元。

而在涿州买房比在京买房能省一百多万元,买完房还能买辆车,更重要的是能享受“地广人稀”的安逸生活。

如今,无论你住在北京,还是天津,抑或河北,沟通已经无异,三大基础电信企业已经取消三地手机漫游费和长途费。

这,就是一体化的魔力。

北京日报     2016/02/26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