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两周年:协同新生

三领域“率先突破”

京津冀地处一域,发展却极不均衡,特别是“行路难”,成了制约发展的瓶颈。

一个家住河北燕郊却在北京工作的上班族,早上五点就要老人帮忙排队等车。

这样的事儿,让总书记时时思之念之。他动情地说,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特别是如何同产业转移、功能转移相结合,培养一些岗位充裕的副中心城市或中小城市,值得研究。

两年来,按照总书记要求,三地优先启动了一批“先手棋”项目,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大气治污和产业升级三大领域率先突破,交出了一份可喜的成绩单。

2014年底,京港澳高速河北段经过改扩建,正式通车;同日,京昆高速涞水至北京段正式通车。至此,北京与河北相连的高速达到9条。

去年7月,京新高速连接线通车;四个月后,北京与河北相连的第11条高速太行山高速全线开工;当年底,北京大七环张承段开通。

断头路正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条通衢大道。

高速路网在加密,城际铁路也在织网。

2015年,三地共同出资,组建了京津冀铁路投资公司,制定了城际铁路网规划修编方案,共同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

密集的交通网络,不仅为三地发展拓宽了空间,也载着京津冀人走进了春天。

刚刚过去的这个除夕,在天津工作的赵良怡交接完工作,从容踏上G6271次城际列车,1个小时就回到了保定家中。津保铁路通车前,她得赶往北京中转,需要5个小时才能到家。

雾霾频发,高速发展的京津冀,面临着“成长的烦恼”。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总书记掷地有声的话语,是京津冀地区联手向雾霾发起反攻的冲锋号。一记记治污组合拳,体现了三地壮士断腕的决心——

防,测,治,限,北京主动作为,五年投入7700亿元,压煤,控车,减排,降尘,招招剑指治霾要害。

拔烟囱,压钢铁,减煤炭,河北以壮士断腕的勇气,直面问题,累计压减钢铁产能7497万吨、水泥1.38亿吨、煤炭2197万吨。

天津立法,将市域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划为永久性保护生态区域,每年植树造林50万亩,携手京冀再造美丽河山。

同呼吸,共命运。

2015年,京津冀三地环保部门正式签署协议,明确以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为重点,以协同治污为突破口,联防联控,共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北京、天津共投入8.6亿元,支持河北四市进行大气污染治理,淘汰锅炉,压减燃煤量。

北京科技成果加速向津冀辐射,北京产业加速向津冀转移——

曹妃甸一下拿出100平方公里的土地招商引资。没有拆迁成本,没有土地纠纷,吸引了北京保利通信北斗二代CAPS系统研发和生产基地、北京城建重工新能源整车生产等项目。

为了吸引中关村高科技企业,保定将6.2万平方米的“双子座”建筑无偿提供,打造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半年就引来39家高新企业入驻。

两年来,北京科技企业不断向津冀地区延伸和辐射。仅456家中关村企业在河北投资就超过200亿元。

北京日报     2016/02/26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