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承南:天寒岁暮话孝道

 
Comment(s)打印 E-mail 中国网  2014-01-20
调整字号大小:

孝道 [资料图]

孝道 [资料图]

孝道的观念源远流长,早在2千多年以前面世的《诗经》中就有“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的咏叹和感恩的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包括敬养父母、生育后代、推恩及人、忠孝两全、缅怀先祖等内容,从历史上看,它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蕲火相传、世代延续的优良传统与价值观念。

孝道也是国学智慧的重要内容,被称道德之根、立人之本。孝道基于人性,又超越人性,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至理。正如《吕氏春秋》所言:“凡为天下,治国家,必务本而后末。所谓本者,非耕耘种植之谓,务其人也。务其人,非贫而富之,寡而众之,务其本也。务本莫贵于孝。”

敬亲是孝之始。《论语•为政》中,子游问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由此可见,敬是孝道的根本。子夏问孝,孔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孔子很清楚地告诉我们,孝道不单纯是在物质上赡养父母,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尊敬父母。在古代,尊敬父母甚至是“礼”的要求,《礼记•曲礼上》说:“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意思是说,大凡为人子女的规矩是,冬天要留意父母亲穿的是否温暖,居处是否暖和。夏天,要考虑父母是否感到凉爽。每晚睡前要向父母亲问安,早上起床,一定要先看望父母亲,请问身体是否安好。能否在细节上尊敬老人,是考验子女是否发自内心孝敬父母的重要标准。

诤谏是孝之真。孝不是愚忠,也不是毫无原则地顺从父母。认为长辈或父母之言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是对的,并且要求子女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绝对服从,这显然是非常片面而极端的看法。传统文化认为,当父母长辈有过错时,子女应委婉谏诤。孔子主张“事父母几谏”,孟子也说:“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愈疏,不孝也。”换言之,子女对父母的过失,违背道义的行为不怨,不谏,甚至盲目顺从,就是不孝。诤谏,以维护孝道为前提,在和谐的亲子关系的基础上求真、求实,避免了孝道成为单方面的苛刻的标准和原则。

立身是孝之成。儒家重视“推己及人”的道德伦理,主张将对父母的孝推及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从而让事亲之孝扩大为洁身自爱,积极进取,上则尽忠报国,下则爱人以德,反之,“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也就是说,孝不应单纯地局限于家庭之内,子女要由父母之孝,演绎成五伦之义,推家及国。孝道在侍亲的基础上,要求子女立德、立言、立功,达到《孝经》所推崇的至高之境:“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这是实现父母对子女的希望,为父母、为家庭争得荣誉,延续父母、家庭及家族生命的最高要求。

“五四”运动以来,在“打倒孔家店”的时代喧嚣里,孝道被冷落、被攻击,一些激进人士出于反对封建的目的,甚至把孝说成罪恶之源。从今天的社会现实来看,这些观点无疑是片面的、盲目的,孝不是错误、更不是罪恶,而是应该复兴、发扬和继承的传统美德。目前孝道的缺失是有目共睹而且触目惊心:在上海浦东机场,留日学生汪某因学费问题与来接机的母亲发生争执,并对母亲连刺九刀,致其母胃、肝尽破,如此之事骇人听闻,亦令人痛心疾首。经常发生子女多人互相推诿,无人愿负担赡养父母。儿女住别墅洋楼,父母露宿街头的例子也屡见不鲜。近年来,在青年群体中不断出现弑父、殴母的极端行为,正是儒家孝道思想缺失的表现。

有鉴于此,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增加了“精神慰藉”等内容,并将子女“常回家看看”写了进去,以法律的形式强制亲情回归,这是可喜的进步,也是黑色的幽默:如果孝道深入人心,还需要以国家立法的强制措施让道德标准成为法律规范吗?孝道是对父母的感恩、敬重,与现代社会道德精神并行不悖,重建现代孝道,对青年人进行感恩教育是重塑公民精神的必经途径,舍此,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就无法实现良性的建构与和谐的互动。

网上有位八十岁老者这样写道:“晚辈和长辈之间,真正的赠予机会似乎不多,却每天都有。这种赠予可能只是一句和善的话语,或者是一封问候的信函。但最重要的是将自己的真诚融汇进去。”是的,孝道并不难以实现,关键我们心中是否拥有对父母的感恩,如果能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情怀,能有“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紧迫感,就不会有“这个世界上最疼爱我的那个人去了,我们却什么也没做”的遗憾。

古话说:父母在,不远游,这样的孝道,现在未免过时了,因为广大农村青年男女一年四季都在远离故乡的外地打工,只有到春节才回家团年。

还记得自己两次现出讲学的经历,第一次赴美,当时母亲已经年逾古稀,正是由于担心母亲的身体,任教一年后,婉拒了俄勒冈州立大学的高薪延聘而毅然回国。

1995年9月奉国家教委(即今教育部)派遣奔赴前南联盟具尔格莱德大学任任教,当时老母亲已是耄耋之年,让我时时挂欠。

我在贝大授课之余,写过一组“旅欧诗草”表达自己对故园和亲人的思念,现将其中两道摘录于下:

独在异邦育洋苗,每逢佳节倍寂廖;乡愁也伴春柳绿,绿遍多瑙第几桥?

两江碧浪百舸流,绿树青山掩红楼,江山信美非吾土,梦魂夜夜绕渝州。

也正是由于这份强烈执着的思乡之念,思亲之情,使我痛下决心婉拒贝大校方的两年续聘与盛情挽留,我轻轻地挥一挥衣袖,告别西天的云彩……也幸亏当年我做了这样一个果断的决定,我得以如期归来,伴同老母亲颐养天年,为她老人家送终,否则如果我在欧滞留不归,将遭遇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怨惨结局而抱撼终生。

尽孝,永远不晚,让我们就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吧!

分享到:

Go to Forum >>0 Comment(s)

No comments.

Add your comments...

  • User Name Required
  • Your Comment
  • Enter the words you see:   
    Racist, abusive and off-topic comments may be removed by the moderator.
Send your storiesGet more from China.org.cnMobileMobileRSSRSSNewsletterNewsl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