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3年“4·20”芦山地震中,杨卫华也深入雅安芦山地震灾区,拍摄了大量的新闻摄影作品,其中最知名的一幅当属“肩膀架桥转运伤员”,也被各大媒体转载,引起剧烈反响。 |
“那个小孩子的举动让我震撼”
13日上午7点多,杨卫华隐隐约约听见附近的废墟中有小孩子时断时续的哭声。他掏出户外手电,在断壁残垣间晃来晃去,大声喊:“能不能看见我的灯光?”过了一小会儿,有小孩子的声音从前方两米处传来:“我看到你了。”
杨卫华手电马上跟了上去,一个穿着黄色外套的小孩就压在一处废墟的缝隙中。杨卫华大声呼喊附近的解放军战士:“这里有人!快来!”
红军师装甲团一营坦克二连班长陈德永、战士李帅带着战友赶来。小男孩被掩埋了17个小时了,见到大人开始哭哭啼啼,杨卫华从摄影包里拿出那瓶葡萄糖饮料,递给小男孩两瓶盖饮料。甜甜的饮料让小孩子安静下来,不再啼哭。
战士们加紧掏挖,终于在两个小时后,把小孩子救了出来。杨卫华安慰小孩子:“不怕,解放军叔叔在救你,勇敢点。”小男孩居然开始低声说:“谢谢叔叔。”小孩子左手手臂骨折,战士们从废墟上找来木板,给他做简单的固定包扎。
杨卫华拍摄了挖掘出孩子的过程,然后准备去往另一个救援现场,而一营副营长周孝东命令战士们把小孩子放在门板上,从另一个方向转往临时救护站。
这时,小孩子又说话了:“谢谢。”这句话让杨卫华回过头来,他看见小孩子正把右手慢慢举起来。杨卫华无暇多想,习惯性地从胸前端起相机,对准小孩子,这时,小孩子的手已经抬到最高点,一个军礼的姿势!杨卫华果断地按下快门。而急着把小孩子从废墟上快速运下来的战士们却无暇留意这个动作,直到很多天后,战士们看见这张照片,被震撼了。
小孩子的举动当时就震撼了杨卫华,眼泪“刷”地流了下来。他决定跟着战士护送小孩子去救护站。而更加出乎意料的一幕出现了:在救护站,一位老太太腿受了伤,正痛苦呻吟,一回头正好看见小孩子被抬进救护站:“这是我的孙子呢!”老太太和身边的老大爷一把抱过孙子,爷孙三人失声大哭。
从老太太那里,杨卫华才知道,这个小孩子三岁,名叫“郎铮”。
若干天后,郎铮的父亲郎洪东,北川县小坝乡派出所副所长,从“孤岛”小坝乡赶到绵阳404医院,匆匆看了看还在手术全麻状态下的儿子,亲了亲儿子的脸,把好心人捐献的物品现金转捐给其他机构后,这个警察父亲就转身离开。
杨卫华明白了郎铮敬礼的原因。郎洪东对儿子一贯严厉,从小孩两岁就开始教他对人说“谢谢”,并敬礼。父子间还经常玩一些敬礼的游戏,而小郎铮经常戴着爸爸的大盖帽,在家里就学着踢正步、敬礼。
一位将军给一个记者的军礼
杨卫华按下快门的当时,就想到了这是一张很好的摄影作品。但是,他没有想到这张照片使自己迅速成为媒体的采访对象,这类采访挤占了他宝贵的四五天时间。这个时候,唐家山堰塞湖险情已经到了危急关头。
杨卫华马上就想办法往唐家山堰塞湖坝顶去。5月30日,疾控中心的防疫人员要前往坝顶,他就跟随医疗队员上了坝。
6月6日,杨卫华又挤上了直升机前往唐家山,和水文工作者一起步行进泄洪槽安装水文标杆。当天晚上,杨卫华住在堰顶。夜里的狂风暴雨吹打帐篷,山体垮塌的声音震耳欲聋,泥石流崩溃轰鸣,又一个不眠之夜。
其后,杨卫华又跟着绵阳市中心医院的义诊队第三次上了堰顶。当驻守在堰顶的解放军副总参谋长葛振峰上将得知杨卫华就是“敬礼娃娃”的拍摄者时,将军把杨卫华叫到身边:“你把军民鱼水情拍出来了。我要谢谢你。”然后,一个标准的军礼。一位戎马一生的解放军上将,向一位普通记者致以军礼,这一切,就嵌在唐家山的悬湖危岩之上。
而记者杨卫华,当得起这个军礼。
他当得起这个军礼。他总是一个冲锋在前的记者。2001年9月19日的暴雨造成当地洪水。杨卫华和武警战士前往救援,激流中,船被打翻,他和战士们在最后关头泅水上岸,得以脱险。
他当得起这个军礼。他泪流满面地拍摄、采访,他放下相机去挽救生命。
他当得起这个军礼。当外国通讯社直截了当地说:“有死人的照片吗?越多越好。一张照片1000元人民币!”价格很快涨到5000元,杨卫华的回答还是:“我有这种照片,但是我绝对不会出售给你。我有我们的职业操守,有我们的职业道德。”
他当得起这个军礼。若干天后,他又来到北川中学,他面对废墟三鞠躬、三叩头,嚎啕大哭,一个真正汉子酣畅淋漓地宣泄真实的情感。
这是他对生命的敬礼。
Go to Forum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