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常德津市悬赏万元破译古印度金币铭文

 
Comment(s)打印 E-mail 红网 2016-02-17
调整字号大小:

Read in English

 

 图为金币背面。[新华社]

上世纪60年代,常德津市,一名农场工人在耕田时发现一只小罐,里面竟有6枚黄澄澄的金币,两面布满了类似蝌蚪状的文字。

直到2001年,专家通过多方考证比对,最终确定这些金币是印度中世纪德里苏丹国打制的,币两面铭文为科菲体阿拉伯文。由于找不到解读这类文字的人,这些金币是如何来到湘北、背面的铭文是什么意思,至今未能破解。

2月16日,津市市文物局发出悬赏令,悬赏1万元破译金币背面铭文的秘密。

出土

农场工人耕田时发现神秘金币

上世纪60年代,津市涔澹农场的工人在一次耕田时,偶然在泥土中发现一只高约5厘米的卵白釉小罐,罐里还有6枚黄澄澄的小圆饼,大小与现在面值1元的硬币大致相同。小圆饼两面布满了类似蝌蚪状的符号,谁也不认识。

上世纪80年代,涔澹农场将这6枚小圆饼移交到津市市博物馆收藏。文物专家仅判断出这是外国金币,推测上面蝌蚪状的符号可能是伊斯兰文,但文字内容和金币的年代无法考究,更无法知晓谁是金币的主人。

寻找金币的主人,探寻它的过去,揭示其奥秘成了津市文物工作者的一项责任。津市市文物局局长彭佳介绍,为了尽可能复原其历史本来面貌,近20年间,津市文物工作者带着金币几乎跑遍了全国相关的研究机构和院校,可没有一个人能破译出上面的神秘文字,全国文物鉴定专家小组也只能推测其是罕见的西亚金币,并鉴定为一级文物。由于无法解读这些神秘文字所蕴含的古代人类文明信息,金币似乎成了一个永恒的谜,文物研究人员也一度陷入困惑之中。

巧的是,2000年时,南京的一座古墓出土了3枚相同类型的金币。这3枚金币比津市出土的略小一点,但金币两面的铭文完全一致。南京博物馆也无法弄清金币的来历,于是,两地博物馆都找到中国钱币学会,希望能解开谜底。

1  2  >  


分享到:

Go to Forum >>0 Comment(s)

No comments.

Add your comments...

  • User Name Required
  • Your Comment
  • Enter the words you see:   
    Racist, abusive and off-topic comments may be removed by the moderator.
Send your storiesGet more from China.org.cnMobileMobileRSSRSSNewsletterNewsl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