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峰音乐纪录片《存在》首映 还原巨星背后那个为音乐执拗的人

 
Comment(s)打印 E-mail 中国网 2017-08-14
调整字号大小:

早在1993年底,汪峰还是中央音乐学院学生的时候,就和几个同学成立了“鲍家街43号乐队,而他则担任乐队的主唱。遗憾的是,到2000年的时候乐队就解散了。坊间传闻是华纳总裁只想签约汪峰一人,所以汪峰背信弃义,丢下乐队的兄弟单飞。那一时段仿佛全中国的人都在指责汪峰,关于汪峰的流言蜚语也满天飞。在片中,当汪峰和乐队成员回忆起那时的故事,却都十分真诚和坦然。

在《存在》中,汪峰也透露:“第一张专辑出版前,乐队不理解,也没觉得我怎么样”,然而他发现很多国外的音乐讲述的是身边的一些特别普通的事、普通的人。“反观中文的歌,即使到现在还有很多形而上的歌词,有很多形容词但几乎看不到生活的细节,我就觉得不行,要做一个尝试,我就在想也许身边的人是最好入手的。”这就是汪峰的歌词为什么得到很多观众认同感的原因:其实除了励志,这还不仅仅是汪峰的歌词,而是他本人的经历。

从鲍家街43号的默默无闻、落魄潦倒,到华人地区最受关注摇滚歌手,当导师、开演唱会、出专辑、做音乐app一个不落,从2004年北展小剧场第一次演唱会,到十年后能在六万人的鸟巢登台唱响,如今将在9月再次登上鸟巢舞台,也被誉为最具影响力、最有商业价值的原创音乐人之一……汪峰二十年摇滚之路走得跌宕起伏。

当被问到是否担心纪录片新爆出的内容或许又会遭遇争议,汪峰对此倒不担心:“在这部片子里没有什么是我觉得不能够让人知道的,因为那些都是真实的,而且最重要的是,它是生动的。”

曝光“峰怡恋”细节 汪峰爆章子怡对细节要求更高

除了自己的音乐路一路伴随质疑和不被理解外,汪峰和章子怡竟然也成为中国娱乐圈最不被理解、最不受祝福的爱情组合。在章子怡36岁的生日派对上,汪峰身着流苏西装在七彩小羊蛋糕前,用无人机运来送来9.15克拉钻戒跪地求婚,章子怡喜极而泣说“我愿意”。如今他们的爱情更开花结果,有了爱情的结晶,女儿醒醒也在公众的关注下一天天长大。

纪录片让观众一瞥他们的温情时刻,包括章子怡亲自做长寿面,给汪峰过生日。不过她也会有耍脾气的时候,“我认识她半年好像有点不同的意见,她就不接电话。我像小孩一样就觉得完了,给她发了一百多个信息,还流了眼泪,”汪峰说,他特别怕她离他而去。

对于外界各种争议,章子怡则不屑为外人道也。她回忆自己当时对汪峰说:“你解释那么多干嘛呢?只要我理解你就行了,因为你是跟我过日子,你不是跟所有人过日子。”

在片中,章子怡首次回应当时两人相爱时遭遇阻碍时的感受,她的态度十分坚定:“我们两个从一开始在一起,被大家知道,然后各种说法,舆论也好、阻碍也好。其实我们特别像是狂风当中携手向前走的两个人。我觉得我们到今天这个年纪,要为自己活出一点儿尊严。”

汪峰也回忆起他曾写给章子怡的那首《无处安放》,“这首歌就是写给她的,我写出这首歌的时候马上去叫她,我说你刚才有没有听见我在那边哼的那首歌?她说我正要问你,她说这首歌特别好听,我说这是写给你的。这个就是在家里。我今年要出版的新专辑里我也给她写了一首歌,我是觉得她有很多方面,除了妻子和家人之外,她在她的事业,在面对工作,作为一个艺术家方面,其实她有很多东西也给我很深的触动。”

对于该纪录片,汪峰透露子怡也一直跟导演沟通,提出自己的意见,甚至对细节要求很高,“我记得在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版本再往前数倒数第三个版本的时候,那是第一次我让子怡看。因为她作为一个出色的演员,已经到了这种程度的时候,她所看到一个影像时的判定又不一样。她看片的全过程我是立刻溜了,也完全不想看到她中间所有的反应,我只想听最后的结果。她最后跟我说了十分钟,第一句话她跟我说,中间有好几个地方她非常感动,她说这是一部花很多心血、绝对有意义的片子。这几句话应该是二十秒,然后她用九分四十秒说这个地方应该改成什么,那个地方应该改成什么,然后导演头就晕了。”

当被问到他的其他工作章子怡是否也会如此提意见时,汪峰表示:“作为都在做艺术的两个人,我俩的作用是互相去促进,她有些地方我也会告诉她我的感受。但是都是一个标准:好东西是没有尽头的,什么时候到了可以拿出来了,就是你觉得你此刻所有的想象力你都做到了,而且不打折扣,这是我们俩做事的一个原则。”

<  1  2  3  >  


分享到:

Go to Forum >>0 Comment(s)

No comments.

Add your comments...

  • User Name Required
  • Your Comment
  • Enter the words you see:   
    Racist, abusive and off-topic comments may be removed by the moderator.
Send your storiesGet more from China.org.cnMobileMobileRSSRSSNewsletterNewsl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