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内:50岁前写出伟大小说

 
Comment(s)打印 E-mail 中国网 2018-05-24
调整字号大小:
路内的长篇小说《慈悲》于2016年出版。[封面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提供]

中国网:那您之前写《少年巴比伦》或者《慈悲》的时候没有要写成经典作品的想法吗?

路内:我觉得说实话,《少年巴比伦》和《慈悲》也不差。

关于经典化的问题,中国作家会遇到双重问题。首先,华语文学圈其实很自足。一个中国作家,即使不去打开欧美市场,他在华语文学圈也能成为大师,也能成为人人敬仰的作家,因为市场很大。但如果华语文学作品进入欧美市场去跟全世界的作家在同一个舞台上,华语一下子变成小语种、变成偏僻的文学。当然还有前面说的现代文学的观念,中国作家本身是接受世界的现代文学的价值观的,但是像鲁迅这样的作家是不多的。如果你的观念陈腐的话,那在华语文学圈都混不下去了,更何况到世界上去。

中国的文学有个特异的东西,就是大量地站在农民的角度来写。写了这么多年,中国最触目惊心的题材还是饥饿,始终是吃不饱,这个东西不知道被多少人写过,一定阶段之内它是有效的、有价值的,但是三四十年过去之后就不是这样了。

中国网:那您觉得现在应该写哪个群体或者题材?

路内:好像没有什么东西是应该写或者不应该写的,但至少有几个东西我觉得是可以写、但近些年中我一直没有看到的。一个是少数民族。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族裔族群之间的情况好像没有什么作品。其次是关于城市边缘、底层社会的少。还有一种是充满诗性的、语言上有突破的小说偏少。另外,能够贯穿一个时代的强有力的长篇少。

中国网:怎么理解贯穿一个时代?

路内:你去看余华的《活着》,那个时间轴就很长,一拉就30年过去了。莫言的小说的时间轴也可以写到很长,王安忆的《长恨歌》的时间轴也很长。像这样的长篇小说往往篇幅也比较长,没有伟大之心去支撑的话都写不到。而出版社最希望出的是15万字的小说,轻快好读。但“轻快好读”有一部分的潜台词就是庸俗化。你要轻快好读那就一定是庸俗化的,深刻的东西不好读。庸俗化满足普通读者的胃口,满足影视界的胃口。这个要求提出来之后,自然而然文学就坠下去。现在很少有人说,我要写个一千页的小说,但在世界范围内还是有的。

中国网:您刚刚也说到了余华的《活着》。其实《慈悲》刚出来,就有人拿着去和《活着》对比。

路内:其实真要比的话,《慈悲》可能更像《许三观卖血记》。说看着像《活着》的话,估计是没看过《许三观卖血记》。

每个作家都是从上一代作家那里继承下来一些东西。其实当时我写《慈悲》的时候,看的最多的小说是鲁迅的《阿Q正传》。鲁迅写《阿Q正传》,用了那样一种非常冷峻、略带嘲讽的方式。我相信其实《许三观卖血记》也是受《阿Q正传》极大的影响,尽管余华老师没有说这个事。

中国网:那70后、80后的作家怎么去面对上一代的作家?

路内:如果要成为作家的话,一定是希望跟格非、余华、孙甘露那一代人在一起,那多好、多有劲。他们十几岁的时候就经历了中国1979年之后所有的文学浪潮。我们这种从2008年开始出书的人,一次文学浪潮都没经历过。我写了十年的书,一次文学浪潮都没见过。当我开始写小说的时候,我觉得这个房间里全是家具了,腾挪起来很费劲,我只能找小东西,这里那里还有点空可以放进去。

中国网:一直以来有一种观点是,中国当代文学界里,50后、60后作者有一大批名望很高的,比如莫言、余华等等。但是70后、80后的作者好像没有一个特别代表性的?是因为还没到时间吗?

路内:不是没到时间。格非在十八九岁的时候就写出来他的成名作,他在非常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扛起了中国文学的所谓的未来。而且这批50后、60后作家除了一部分被时间淘汰了之外,大部分都扛起来了。跟这些作家去抗衡的话,70后、 80后就不要说整体上去比了。即使从个体的角度上来讲,也很困难。但是你说这一代作家没有追求文学之心的话,也不是。

但另一方面,这也真不是中国文学独有的问题。全世界都有。比如英美文学界,你拿福克纳跟海明威那一代作家来比的话,现在这帮英美文学的人算什么?什么都不是,全世界都遇到这样一个问题。

<  1  2  3  


分享到:

Go to Forum >>0 Comment(s)

No comments.

Add your comments...

  • User Name Required
  • Your Comment
  • Enter the words you see:   
    Racist, abusive and off-topic comments may be removed by the moderator.
Send your storiesGet more from China.org.cnMobileMobileRSSRSSNewsletterNewsl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