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郊九古村入选首批中国传统村落

  古巷、老宅、石碾、中幡……京郊一些深藏山间的古村庄却具有这些诱人的元素。记者昨日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了解到,北京有9个古村庄被列入该部门公布的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这9个村分别是房山区南窖乡水峪村、门头沟区龙泉镇琉璃渠村、门头沟区龙泉镇三家店村、门头沟区斋堂镇爨底下村、门头沟区斋堂镇黄岭西村、门头沟区斋堂镇灵水村、门头沟区雁翅镇苇子水村、顺义区龙湾屯镇焦庄户村和延庆县八达岭镇岔道村。

住建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加强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有利于延续各民族、各地区独特鲜明的文化传统,保持中华文化的完整多样,同时也为农村地区注入新的经济活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概念已逐渐深入人心,但是不仅这些名城需要保护,一些古村庄,特别是有千百年历史的老村,也应该被妥善保护。

该负责人表示,在符合保护规划原则的前提下,建设项目要优先安排传统村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当地村民的居住环境。“对这些传统村落,要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关系,针对不同类型的资源提出合理的利用方式和措施,纠正无序和盲目建设,禁止大拆大建。”他说,在制订保护发展规划时,应充分尊重村民意愿,而且还要在延续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基础上,适度发展当地特色产业和旅游业,增加村民收入。

什么样的村能入选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它们又是如何被挖掘出来的呢?市规划委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以南窖乡水峪村为例,它是几位名城保护老专家几次进入深山,“挖”出来的“宝村”。发掘水峪村的老专家之一的宣祥鎏老先生已驾鹤西去,但很多人对他在2012年2月21日一次专家会上的发言记忆犹新。

“那村有个习俗很神奇,所有村民想盖新房,都只能顺着山势往下盖。这就使得原有村落的老屋、格局都保持得非常好……”在市规划委一间普通甚至有些寒碜的会议室里,仅靠一位老人的口头描述,参会人员眼前就似乎已经展现出这个传统村落的水粉画卷。

宣祥鎏老先生随后痛心地说,由于当地经济滞后,很多年轻人外出打工,古村开始“空心”,历史建筑日渐破败坍塌,古村历史形态和格局被破坏。

在那场专家会上,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办公室相关负责人拍板,立刻对老村进行勘察,编制保护方案。随后的一切推进得很顺利,老人领着市规划委负责人几次进入深山,方案也以几乎从未有过的速度通过了专家审查,并最终在去年11月获得市规划委批复。

保护规划中,水峪村被定位为“北方山区多元文化特色交融与传承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主要将体现以传统居住、民俗旅游、果林种植为主导功能的特色。

在规划中,有保护价值的传统建筑群集中连片区划入核心保护区,范围为中街、东街和西街,共计10.43公顷。村庄范围内除核心保护区外的区域均为需要控制建设的区域,共计13.06公顷。包括村域范围内的经济林区等部分的建筑,也需要保证风貌与古村相协调。

对于这次入选名录的9个古村庄,市规划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争取到国家级的称号,会对老村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

截至目前,中国传统村落评选中,本市有9个村当选,而门头沟区占了6个席位。

门头沟区186个自然村多形成于明清时期,最早的古村落起源于东汉。186个村,村村留有古迹,其中33个村庄依然较完好地保持着古村原貌,占本市现存古村落的70%。

为什么只有24万人口的门头沟古村数量如此众多,保存如此完好?门头沟区文委主任闫洪亮介绍,门头沟是京畿西部的天然屏障,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随着当地政治、军事、经济的发展,戍边军户聚落成村。同时,门头沟历史上曾是通往山西的古商道,一度繁荣,来往的商人在这条古道上建设了很多符合北方传统四合院的“大宅”,并逐渐聚集成村落。

门头沟古村保护完好有历史的原因,更有现实的原因。山区广袤、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缓慢、历史上少有大规模战乱破坏,因而古村能够保全;近现代以来,古商道衰落,门头沟成为欠发达地区,村民安土重迁,少有外出,加之经济上无力对院落村庄进行改造,久而久之保留下古村原貌。

更重要的是,近年来该区不遗余力地挖掘整理保护既有文物资源和古村落文化资源。2005年成立了北京永定河文化研究会,2012年制定颁布了《门头沟区古村落管理保护办法》,对古村落的保护制定细则。

北京日报     2013/01/10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