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郊九古村入选首批中国传统村落
古迹山庄爨底下 田启华摄
爨底下:
北方民居的“周口店”
爨底下村位于门头沟区斋堂西北峡谷中部,距京90公里。爨底下村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现仍保存着500间70余套明清时代的四合院民居,是我国保留比较完整的山村古建筑群,属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市级民俗旅游专业村。
爨底下村依山谷缓坡而建,古民居大致分为山地四合院、双店式四合院及店铺式四合院三种。村内街道、胡同多用青石、灰石、紫石板铺路,质地坚固,映射出迷人之彩。由于保存完整,不论是门内外影壁、门楼、拴马桩、上马石等附属建筑,还是砖雕、石雕、木雕等装饰,从中仍能看出当年的精工细作,凝重厚实中透着威严、恬淡平和中积淀着文化。
绘画大师吴冠中在这里创作了油画《桃花依旧笑春风》,并评价道:“爨底下村是我国北方民居的‘周口店’,仿佛是从火山灰里扒出来的意大利庞贝古城。”
近年来爨底下村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信步其间,明代老村遗址、清代民居、壁画、捷报、标语、古碾、古磨、古井、古庙,无不传达着历史的沧桑。
灵水:
人杰地灵举人村
灵水村位于京西门头沟斋堂镇,距京78公里,面积6.4万平方米,现有村民230户。灵水村背靠独山连花峰,前临清水河,西北高,东南低,略呈长方形。村依山泉而建,水绕村而流,围合封闭、东进西收,构成了“天人合一”的自然格局。
灵水村风景秀美,历史悠久。西莲花山下的灵泉禅寺,是灵水村有文字记载的最早寺庙,也是有文字记载北京地区最早的佛教寺院。南海火龙王庙和古戏台、天仙圣母庙是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八角龙池前所立“三禁碑”是迄今为止最早的环境保护的碑记。刘懋恒家谱和“奉天诰命”的文书及谭家“世系谱”已被门头沟区档案馆收存。目前,灵水村现存明代民居有20余间,清代民居有100余间。
灵水村人自古以来就崇尚文化,古代出过举人,近代出过学子,现代出过名人,在京西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灵水文化融古代科举文化、士大夫文化、商文化、宗教文化、古建文化于一身,深厚的历史积淀赋予了它儒雅、质朴、恬静和深邃之美。斑驳的房舍、蜿蜒的巷道,伴着寺庙的残壁、老宅的深院和古树的枝叶,无不昭示着古村落所蕴含的岁月沧桑。
琉璃渠:
中国皇家琉璃之乡
琉璃渠村位于门头沟区龙泉镇,背靠九龙山,面向永定河,依山傍水,景色宜人。
琉璃渠村是历经辽、金、元、明、清五朝的千年古村,琉璃烧造工艺是该村传承千年的技艺。从元代起,朝廷即在此设琉璃局,清乾隆年间北京琉璃厂迁至此地,是皇家建筑材料琉璃的重要生产地。
琉璃渠村烧制琉璃制品具有严格的规程和标准,制作琉璃要掌握抠、铲、捏、画、烧、装、挂、配、看、返十字诀,同时还要经过绘画、雕塑、用色、火候等几十种工序。制作出的琉璃成品具有色彩绚丽、不怕水浸、耐风化的特点,至今依然为天安门、故宫、北海公园、颐和园、雍和宫等文物古迹提供建筑用琉璃构件、琉璃装饰品。
昔日的琉璃渠不仅是享誉京城的琉璃之乡,还是店铺林立的商业重地。目前,该村仍保存有规模完整的琉璃厂商宅院、北京惟一的黄琉璃顶清代过街天桥、赵氏商宅院等文物建筑,过往的繁华可见一斑。琉璃渠村因古道遗址及数十套清代民居院落等闻名遐迩,以“中国皇家琉璃之乡”的美誉声名远扬。